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洞庭湖区洪水位下的国产高分辨率影像和无人机航摄数据开展洞庭湖区洪涝灾害和堤垸溃缺监测,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高洪水位下的遥感影像和洞庭湖区水文站点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湖泊蓄水、堤垸防洪情况。监测结果表明:(1)城陵矶水位达到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最高水位(34.47 m)时,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为2 245.26 km2,仍有435.03 km2的洲滩出露水面,主要分布在七里湖和目平湖,且大通湖水域面积与平水期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说明即便在高洪水位下,这3个湖泊的蓄洪能力也极为有限,七里湖和目平湖应作为未来清淤的重点;(2)国产卫星数据可满足洪涝灾害的宏观性应急监测需求,无人机技术是开展局部区域应急监测的有效手段;(3)遥感影像显示洞庭湖的堤垸基本无内涝淹没区域,与20世纪90年代高洪水位时的内涝灾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洞庭湖的洪涝灾害防治工程成效显著。新华垸的溃决,也说明三峡水库的运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的洪涝灾害隐患,洞庭湖区的防洪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岩性地层、孢粉组合、地层对比等方面,对西河盆地红层的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追朔其地质演化历程。本区首次发现的孢粉组合是以草本植物蒿属为优势种,松、胡桃及禾本科为次优势种的疏林灌丛草原,其中胡桃属、榆属为典型的古—新近纪属种。根据岩性特征及生物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西河盆地“红土”地层属于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拉组(N2b),地层层序类型在平面上体现出从盆地边缘到中心沉积环境由河流、冲积扇、三角洲到湖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海水中可溶性无机硅(以下简称硅),是海洋浮游植物所必须的营养盐之一,尤其是对硅藻类浮游植物、放射虫和硅质海绵,硅更是构成机体不可缺少的组分。在海洋浮游植物中硅藻占很大部分,硅藻繁殖时摄取硅使海水中硅的含量下降。浮游植物死亡下沉分解又释放出硅,使海水中硅的含量再生。另外放射虫也能排泄出二氧化硅,硅质死亡迅速释放二氧化硅进入海水中。总之硅的含量对于海洋生物产量具有直接和间  相似文献   
4.
化学消油剂对孔石莼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化学消油剂和消油剂-原油混合物对孔石莼(Ulua Pertusa(Kjellm))生长影响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结果.选择的生理学参数是NO3、PO4、DO和叶绿素a.研究结果表明,双象1#消油剂以及消油剂一原油混合物溶液在3mg/dm3以土的浓度时,皆能观察到该藻体叶绿素a含量的下降.在同一条件、浓度下,混合物溶液对该种海洋浮游值物生长的影响比月单一溶液要大.同时定量地计算了单价污染物浓度对该种藻体叶绿素a生产量影响的百分数,分别为:消油剂((1)x]是1.34%,原油(辽河原油(2)l]是1.82%,混合物((3)h)是4.54%消油剂和原油消油剂混合物对微生物的活动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世界大洋海水中氟的平均含量为1.3mg/kg,平均氯度比值为6.7×10~(-5)。关于海水中氟的研究工作,Culkin及Wilson曾先后进行过总结。1961年Greenhalgh和Riley将氟试剂(茜素络合剂)使用于测定海水中的氟含量,为研究海水中的氟提供了方便的测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的岩心进行了声发射测量,确定了301~1531m深度的最大主应力。并与钻孔崩落法(深度1269~1655m)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声发射测量所得测值基本上落在钻孔崩落法测值的趋势线上,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说明测量结果可信。测量结果表明科学钻探主孔地应力大小随深度增加,在浅部301m最大主应力为13.4MPa,在深部1655m为55.2MPa。随深度的增加率为0.0279MPa/m。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54°±3.3°E,且方向不随深度变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及三维虚拟仿真逐渐走近企业、社区,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数字城市”、“数字园区”的提出,使得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成为业界研究的核心。结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三维虚拟园区的建设,对利用遥感卫星影像建立三维虚拟园区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古和地质资料分析,论述河北省沿海平原的全新世海侵范围、海面高度和海岸线变迁  相似文献   
9.
10.
药彦辰  邱轩  王红梅  段勇 《地球科学》2018,43(2):449-458
白云石是沉积岩中广泛存在的碳酸盐矿物,其成因机制一直备受关注.野外调研发现现生白云石多分布于高盐环境,模拟实验也表明嗜盐微生物能诱导形成白云石,但微生物诱导白云石沉淀的机理仍不明确.分别用嗜盐古菌Natrinema sp.J7-1对数后期的活细胞、失去代谢活性的J7-1完整细胞(经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处理)、表面蛋白质变性的J7-1细胞(经多聚甲醛和戊二醛处理)和表面富含羧基的微球,在盐度为280‰的沉淀体系中诱导白云石沉淀.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物的物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矿物、微生物以及羧基微球的形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细胞变性前后表面的官能团.结果表明,失去代谢活性的J7-1细胞与正常的对数后期细胞均能够诱导原白云石形成;经过多聚甲醛/戊二醛固定后,细胞表面羧基含量降低,不能诱导白云石沉淀;羧基微球能够诱导形成原白云石.以上研究证实细胞表面的羧基可能是微生物促进白云石沉淀的一种关键因素,而细胞的生长代谢在本研究的条件下不是控制白云石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