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特征。发现:① 2000年以来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工业转型整体上呈提高趋势,但工业系统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新能力也较弱。②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有提高之势,东、中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而西部、东北则处于失调状态;非金属、金属、能源、综合4类城市二者耦合协调性呈增强趋势,森工城市失调性加剧;大、中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改善明显,小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协调性较低且持续减弱。③ 创新能力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近年来呈减弱之势。不同类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等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结构效应和净竞争效应上,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皆处于劣势,第三产业则呈相反态势,分别以大城市和小城市表现最为显著;区位效应上,第二、三产业区位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皆为劣势,空间相互依赖作用逐步降低,其中森工类城市第二产业区位效应最为劣势。“结构性减速”成为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因素,因地、因类制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