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程海螺旋藻养殖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程海流域气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气温、光强、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结合螺旋藻正常生长发育对光、温等气象条件的要求,分析了程海湖养殖螺旋藻的利与弊。结果表明:(1)程海湖流域4~10月的月平均温度在20.1~23.3℃,满足螺旋藻较快生长的温度要求;6—9月,是最适宜螺旋藻生长的季节;11月至次年3月,不适宜螺旋藻生长。(2)程海湖流域光照充足,光照强度强,光照条件较好,但需注意过强的光照将会导致螺旋藻发生光解作用。(3)程海湖流域螺旋藻生产季节约1/4的阴天天气对螺旋藻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冬季≤10℃的低温不利于螺旋藻种子冬季安全越冬。并进而得出程海湖的温度、日照时数、光强等气象条件对养殖螺旋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适当采取措施即可满足螺旋藻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传统原位化学氧化地下水修复技术存在氧化剂迁移距离短和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双井循环模式促进传质的基础上,通过注水井中的地下水电解原位提供O2和H2,配合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络合溶解出含水层Fe(Ⅱ),活化O2产生羟基自由基(•OH),实现地下水三氯乙烯(TCE)的氧化降解。在填充了砂土和黏土互层的二维砂槽中,设置电流为0.2 A、流速为72 cm/d、初始TCE浓度为3 mg/L,经过9 d的连续通电处理后,TCE浓度降低到1 mg/L,降解率达到67%。通电前投加0.5 mmol/L EDTA,经过1 d水流循环后含水层中溶解态Fe(Ⅱ)浓度从02 mg/L增加到414 mg/L,黏土区域较高。通电过程中,循环井促进O2、Fe(Ⅱ)-EDTA和TCE的有效接触与反应,使TCE氧化降解。通电初期,黏土区域Fe(Ⅱ)氧化速率、TCE降解速率较周围慢,后期差异逐渐减小。未通电时加入醋酸钠可促进Fe(Ⅲ)还原,使含水层中铁循环利用。该修复过程通过循环井提升了氧化剂迁移距离,使用源于含水层的Fe(Ⅱ)-EDTA和稳定性较好的O2提高了氧化剂利用率,有望应用于有机污染地下水修复。  相似文献   
3.
丽江金沙江区域烤烟生产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优质烤烟生产气象条件的叙述,结合丽江市气候资源特点,利用永胜县2006~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丽江金沙江区域烤烟生产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丽江金沙江烟区(1)大田期光照强度强,日照时数613.5 h,最适宜烤烟生长;(2)大田期日均雨量5.5 h,年均雨日117 d,自然降水条件好,降水有效性高;(3)无高温危害。不利因素:(1)全生育期≥10℃有效积温1 398.7℃,略显不足,生长后期对烟叶品质有影响;(2)干旱、冰雹、低温冷害、连阴雨等气象灾害交替频繁发生;但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烟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克服。  相似文献   
4.
三氯乙烯(TCE)是一种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传统的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虽然有效但耗时长,且需配套地面处理。文章研发了一种电化学循环井耦合修复体系,以期通过顺序化学氧化 -还原作用高效快速降解地下水中TCE。以地下水循环井为基础,通过抽水井中的地下水电解,原位提供O2和H2,投加Fe(Ⅱ) -EDTA络合物活化O2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TCE,进而利用钯催化剂催化剩余的H2还原降解TCE。在二维砂槽模拟含水层中评价了该体系的运行效果,含水层中初始TCE浓度为7.50 mg/L,经过13天的连续通电处理后,TCE浓度降低到1.65 mg/L,降解率达到78%。处理后Cl-浓度相应增加118.20 μmol/L,接近于TCE降解量(44.50 μmol/L)的3倍,证明TCE近乎完全脱氯。运行过程中,TCE平均降解速率由0~5 d的0.90 mg/(L·d) 降低到9~13 d的0.10 mg/(L·d),氧化降解主要发生在前期阶段,钯催化还原效率较为稳定,后期两种过程降解效率都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溶解态Fe(Ⅱ)浓度减少以及钯催化剂活性降低。该耦合修复体系是基于地下水循环井技术的改进,其氧化 -还原作用机理有望实现地下水中多种不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