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田连权  田丁 《山地学报》2007,25(6):753-758
地壳表面演变全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环境演化、生态演化和人类社会全球化阶段。首次从这一角度分析山地科学研究的内容,确立了环境山地、生态山地和人文山地研究层次性体系,并提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宜重视山地层次性研究与开发、山地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协调性发展,使山地成为优势态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亚热带山区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连权 《地理研究》1988,7(2):50-58
本文应用地貌学、水文学等方法进行了泥石流源地分类,阐述了各类源地泥石流形成过程,分析了各类源地的地貌演变对泥石流形成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据成因,把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自然堆积地貌和人为堆积地貌。据堆积过程,把自然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古泥石流台地、老泥石流台地和近代泥石流长柄扇。据建筑物引起的堆积形态,把人为堆积地貌分为泥石流堆积扇(锥)、回淤泥砾滩、侧积泥砾堤和堰塞洼地。  相似文献   
4.
蒋家沟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受控于流域(坡地与沟道)地貌演变过程,并又影响着流域地貌的演变。 一、蒋家沟流域的地貌特征 蒋家沟流域地貌具有4个特征,即地貌形态上的成层性,地貌作用的垂直地带性,崩塌、滑坡分布的广泛性和泥石流的活跃性。  相似文献   
5.
论泥石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泥石流是一种复杂的山地灾害现象,研究难度大,研究历史又短,故泥石流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还需有个发展过程.泥石流学是一门正在趋向完善的新兴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南山区各种山地灾害(暴雨、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洪水)往往彼此相伴生,而成串联式链状结构。以泥石流为主害灾种的灾链演变有五个阶段。据灾链演化区域分异性,分出四个大区九个灾区。  相似文献   
7.
1980年10月—1989年8月,用大比例尺制图和粒度分析法,观测研究蒋家沟内杨家坡和滑脚坡的坡麓堆积,两者堆积速度分别为5411,3046(立方米/年),侵蚀模量分别为22735,5382[立方米/(平方公里·年)]。两者平均为14058立方米/(平方公里·年)。蒋家沟流域内岩石剥落和切沟-冲沟泥石流的坡地面积13.3平方公里,泥沙流失量186978立方米/年。此值约为全流域泥沙流失量总值的1/10。  相似文献   
8.
198 3年以来对云南蒋家沟近代泥石流滩地进行了一系列观测研究 ,确定了泥石流滩地的可用性 .1 988~ 1 996年开垦耕地 2 86hm2 ,利用率达 72 % .粮食产量迅速增长 ,初步解决了缺粮问题 ,还提供了部分商品粮 .这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所谓泥石流源地乃是泥石流物质(水体和土体)来源地和这些物质起动、混合而成泥石流的地区,即包括泥石流物质源地、泥石流形成和汇流的源地。 蒋家沟泥石流物质源地有两,一为水源地,二为土源地。水源地面积大,达39.9平方公里,遍布于流域中、上游;土源地面积小,约为26.4平方公里,位于水源区内,沿干支流两岸分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