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与交通可及性对遗产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已申遗成功的53处(截止2018年12月)各类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交通可及性。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世界遗产分布特征总体上呈带状、组团状,各类型世界遗产集聚区域差异明显。承载优越古代文明要素的文化遗产(包括双重遗产)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而以独特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优势的自然遗产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2)华中、华东、华北地区连接遗产资源的各类路网(高铁、普铁、国道和高速公路)的集成度和控制值2个指标明显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北京、上海、武汉和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路网控制值和连接值最优。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空运水运能力最为突出。路网结构密切影响着世界遗产的交通可及性;(3)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交通通达指数较高,主要位于交通通达性指数等级的第一、二等级;而自然遗产的交通通达指数较低,主要属于第三等级;(4)山区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遗产资源的交通可及性,并造成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未来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应该充分关注各遗产类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并将其纳入当前国家尺度上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规划与综合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2.
以山岳型旅游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估算了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分析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揭示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间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为水体(9 3707元/(hm2.a)),最低为裸地(354元/(hm2.a)),建设用地价值(12 000元/(hm2.a))仅高于裸地、农田、灌草等景观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阔叶林等森林景观服务价值相差不大;2.风景区内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在1986—1997年间服务价值有较大损失,在1997—2009年间得到一定程度弥补,但1986-2009年间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呈亏损趋势,植被景观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导致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降低;3.风景区内景观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坡向除外)间呈现中等相关性,其中,郁闭度与生态服务价值相关系数最高(0.7**),环境因子中蓄积量与郁闭度相关系数最高(0.86**);4.植被景观生态服务价拟合结果(R2=0.7524,p<0.0001)值优于非植被景观(R2=0.5370,p<0.0001),拟合效果能较好地揭示景观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3.
世界双遗产地独有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过程与其景观格局相互作用机制特殊且复杂,构建这类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并识别其敏感区,对有效开展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以及实现遗产地的精细化保护与管理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夷山双遗产地中受自然和人类生态过程作用最为强烈且频繁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相关规划理论,从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着手,运用3S技术构建了风景区的防洪、生物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视觉保护和游憩体验5大景观安全格局,形成综合生态基础设施,判识旅游干扰敏感区,并就各景观安全格局与敏感区提出相应保护措施。维持景区低、中、高3种等级水平安全格局的生态基础设施分别占风景区总面积的17.1%、19.1%和40.6%;九曲溪沿线、天游峰景区、武夷宫景区等区域最为敏感脆弱,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矛盾最为突出,山北景区东北部、九曲溪景区南部区域茶园种植密集区的敏感性次之。景区敏感区遗产保护不能仅停留于不建设的被动状态,而应针对不同敏感区保护级别的优先性,主动寻求关键问题的保护技术手段,并制定精细化管理细则。  相似文献   
4.
谭勇  皮灿  何东进  游巍斌 《热带地理》2014,34(2):241-247
以教育、医疗和文体设施为例,采用Kernel密度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广州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城乡聚集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核心―边缘圈层结构格局,其中老城区为核心区,新开发区为过渡区,而广大农村区则为边缘区;2)不同类型设施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各具特色,医疗设施密集程度最高,教育设施次之,文体设施最低;3)区际空间分布不均,行政区划烙印明显,越秀、海珠和荔湾区核密度最高,与增城、从化差异显著,行政边界成为Kernel密度等值线连续向外扩展的割裂线;4)通径分析表明,人口因素决定公共服务需求,是影响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因素决定公共服务供给,防止人口过于集中分布和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是解决广州市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分布不均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闽东滨海湿地是我国湿地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闽东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在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3个层面共选取了17个指标,构建了闽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指数(CEI)对闽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闽东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值为0.377 0,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压力系统的健康指数为0.413 8,状态系统的健康指数为0.359 7,响应系统的健康指数为0.388 9。主要表现在闽东滨海湿地的水质等级、土壤性状差、优势植物覆盖率低;并且由于人类活动与湿地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出现了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功能减弱、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闽东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来源,对中国1957-2015年沿海湿地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年代分布、学科分布、研究层次、期刊来源、关键词、作者、被引次数、研究机构及项目或基金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湿地的研究与海洋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多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研究热点涉及海岸带、滨海湿地、遥感、沿海滩涂、可持续发展等;对沿海湿地的研究较为缺乏,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的文献最高发表量仅31篇;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上海市、北京市和广东省7个省市。  相似文献   
7.
在运用3S技术对世界自然文化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风景区1986、1997、2009年三个关键时期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来,风景区茶园、建设用地大面积持续增加,马尾松林、农田、裸地大面积减少;②1986-1997年,马尾松向茶园、农田向建设用地、杉木林向茶园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94.80 hm2、176.73 hm2、152.68 hm2;茶园面积增加量最大(增加了577.93hm2),建设用地次之(增加了358.73 hm2),杉木林面积减少量最多(减少了431.87 hm2),农田次之(减少了248.01hm2);此阶段茶园只为输入景观,风景区景观变幅大,受人为干扰特别显著.③1997-2009年,杉木林向茶园、农田向茶园、灌草层向马尾松林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80.82 hm2、96.65 hm2、76.15 hm2;此期间茶园增加面积最多(增加了360.81 hm2),农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18.87 hm2);该阶段景观变化幅度较1986-1997年减小,人为干扰有所减弱.④23年来不同景观类型特征及其变化各异,主要表现为农田破碎度增加,建设用地趋于规则化,茶园受到干扰显著,河流景观形状最为复杂且受干扰小;景观多样性程度提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呈均匀化趋势.⑤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生产行为模式转变、人口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开发建设、政策法规和管理的导向作用等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