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1.
正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这三个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200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工作报告,并随之成为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未来旅游业发展三大趋势之一的主题公园,近年来以极为迅猛的速度发展,而作为主题公园相对较为集中的泛长三角地区,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尤为突出。选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即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其范围内大型主题公园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泛长三角大型主题公园的发展阶段、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以及影响分布的5个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区位因素、产业融合因素、创新因素和城市发展因素)等。最后对时空分布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3.
杨仲元  卢松 《地理科学》2013,(7):806-814
基于交通优势度模型,选取2001年、2005年以及2009年等3个时间截点,运用交通优势度等分析方法研究皖南旅游区交通优势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交通改善对皖南旅游区空间结构的变化影响。结果发现皖南旅游区交通优势水平逐渐提高,交通发展重心逐渐向南转移,交通格局由"单极"逐渐向"双极"形态转变;在交通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旅游地空间格局逐渐优化,景区间通达时间逐渐缩短,客源市场结构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4.
杨仲元  徐建刚  林蔚 《地理学报》2016,71(6):1059-1074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旅游地由主体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多个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论文选择皖南旅游区为案例地,探讨了其空间演化过程。结果显示:① 1979-1990年是空间聚集体形成阶段,以黄山和九华山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形成规模“聚集”,旅游空间结构开始呈现集聚发展特征。② 1991-2000年为空间聚集体增长时期,黄山景区和九华山景区进一步发展,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西递、宏村景区的快速发展推动新的空间聚集体形成,空间聚集体的规模和数量同时增长。③ 2001年以来,皖南进入空间集聚体涌现阶段,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强,多种新兴发展要素涌现;新兴发展要素和传统发展要素共同催生了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动皖南旅游区空间演化发展。未来,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将推动皖南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全域化的利用,文化性、生态性、乡村性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皖南旅游发展主流方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的建设将加强皖南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皖南将以全域旅游方式,整体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之中,成为长三角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皖南旅游区公路交通网络结构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拓扑学知识对皖南旅游区公路交通网络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区内公路交通网络密度以宣城、池州和黄山3地数值较高;交通网络连接性不断得到完善,连结度β指数由2000年的1.92上升到2008年的2.17;公路交通网络连通度γ指数由2000年的0.69上升到2008年的0.78,区内各节点连通水平较好;公路交通网络回路性α指数由2000年的0.53上升到2008年0.67,目前处于中等水平;公路交通通达度有较大提升,平均径路长由2000年的3.26减少到2008年的2.61,其中马鞍山市、当涂县、池州市和黄山市通达性提高最大,芜湖市、铜陵市、南陵县和泾县提高较小,其他县市居中.分析认为,近10年来皖南旅游区公路交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安徽全省公路交通发展中的优势并不突出,优先发展包括公路在内的交通网络体系是皖南旅游区未来发展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