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在郑州市东三十里处,地跨中牟,原武(今原阳)二县的大洼地,春秋时为圃田泽,周围绿草平铺,森林密茂,百鸟群栖,禽兽聚集,战国时梁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就开始水利开发,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引圃田泽水东流为鸿沟(浪荡渠),早在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的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梁惠成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蓄水溉田,肥地增产,种稻改土,得到丰收,自此,在此湖区,发展了水利事业,这是古代引黄放淤、种稻改土的最早典范。该湖与黄河息息相通,还在黄河大汛期间,既能分刹黄河汹涌之水势,又能使圃田泽夏蓄春灌,能起到调节河、湖水量的作用。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代,圃田泽跨中牟、阳武(今原阳),东西四十许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河南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的复杂性.大约在第三纪末已开始,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内,各主要土类就开始发育演变,经过风化.残积粘化、淋溶与淀积、沼泽与草甸.盐化,旱耕熟化与水耕熟化、沙化、培肥土壤加速熟化等过程,各个过程都单独在土壤形成发育中起主导作用.一个土类,也可在几个过程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并非每一个大土类的形成,都要经过上述的过程.在文章最后还论述了土壤的人工定向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如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土壤演变发育模式、平原及低洼易涝区的沼泽土发育模式、从豫西山地到豫东黄淮海平原的土壤发育模式、豫东北黄淮海平原的土壤发育模式、南阳盆地土壤发育演变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淮平原区砂姜黑土地,集中分布于豫东南的沙颍河以南,淮河干流以北,西面大致止于100米地形等高线处,东到省界。在行政上包括驻马店地区大部,周口地区南部,许昌地区东部,信阳地区北部,与低洼易涝地呈复域分布。这类土地产量低而不稳,直接威胁着农林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拉腿田”。过去对砂姜黑土地,很少作系统性调查研究,这个地区又是我省油料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因此研究砂姜黑土地的成因和改良利用措施,对于挖掘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是发展当地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
河南各类旱薄地面积,据初步估算有七千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二分之一强,直接影响着农、林、牧业的发展。而积极加快发展旱区农业是实现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改造自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一项长远策略。 旱薄地是指作物在土地上生育期间,既渴又饥。所谓干旱是指作物全生育期间,所需的水量超过供水量,甚或达到作物枯萎系数,影响到开花结果,因土壤中缺水,使很多营养元素,不能转化分解,  相似文献   
5.
据《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史迹考》资料,五千多年前,在岳山脚下的北、东、东南一带,是一片烟水茫茫、黄波连天的大湖泊——荥泽湖。其域包括今武陟南、荥阳东北(原为河阴、荥阳县)、原阳县南部、郑州北部、中牟西部及黄河道在内的一片地区。据《禹贡》记载:“导(氵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即这一片大水域,原为一片低洼之地,夏秋季节,雨洪并发,济河之水自王屋山直泄入黄河,西来汹涌之黄河遇济水汇入,水势更猛,决岸溢出,且广武陵一带的季节性河流如京水,索水和海然河也借势发挥,滚滚而下,遂使这一带尽成泽国,浩浩“河泊相连”,荡荡“怀山襄陵”。广武陵周围河流环抱,东部则入浩渺的荥泽。此区为古时洪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人民对低产田改良的认识 中州古代人民,在公元前700多年时,《吕氏春秋》(任地篇)便认识到“地可以使肥,又可使棘”,“地”即土壤,“棘”即瘠薄的意思,即是说农业生产活动搞得好可使土壤变得肥沃, 反之可使土壤变得瘠薄。公元960年的宋朝,《陈(?)农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土壤肥力的关系,创立了“地力常新壮”的理论,如他在(冀田之宜篇)指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低产硗埆的土壤。要“粪壤滋培”,“虽土壤异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