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基于Apriori算法的单维布尔关联规则基础上,以姜寨遗址主要遗迹的属性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该算法对姜寨一期文化遗迹的属性数据进行了关联挖掘分析。首先进行房屋遗迹属性的关联挖掘,然后进行土坑葬等的属性数据挖掘,找到了聚落遗址属性数据之间隐含的关系,为聚落考古遗址的资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基于田野考古的原始平剖面数据,面向田野考古快速制图与场景三维重建,以田野考古发掘中的空间平剖面图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田野考古现有数据记录方式的特点入手,总结其平剖面数据整合的需求。在对田野考古数据成果的表达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确定田野考古平剖面数据整合的规则,并基于GIS技术,设计与实现原始田野考古平剖面数据的基准统一、地层剖面图的拼接与整合。提出数据整合的方法,并结合田野考古数据源类型,阐述了具体的平剖面整合过程。利用真实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平剖面二维数据整合方法,为田野考古快速制图和报告整理提供方法,为实现田野考古遗址三维场景虚拟再现和复原提供数据基础,为解析堆积与遗迹的时空关系提供辅助决策工具和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3.
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史前聚落与聚落之间按照一定的社会组织原则,在空间上近距离相聚而形成的各种聚落群聚形态,不仅是当时人类一种普遍生活方式的反映,而且还为窥探和研究史前社会的历史演变提供了一个视窗与平台。以中原核心地区洛阳地区(以洛阳盆地为主)为例,作为史前聚落群聚形态和社会演变的代表与典范展开研究。以仰韶文化时期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洛阳盆地为研究重点,基于GIS技术对该地区已发现的史前聚落遗址的数量、规模、空间分布、空间相互关系、以及与地形、地貌的空间关联等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分析,并充分挖掘空间及属性信息,揭示"聚落群"与"聚落群团"的组织形态特点,辅助分析该地区聚落形态和社会演变规律,为史前文明进程的研究提供空间分析支撑。  相似文献   
4.
决策树分类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遗迹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数据挖掘基本分类算法的总结、分析,以及建立姜寨遗址空间数据库,以姜寨一期聚落中的土坑墓、房屋等遗迹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该遗迹的面积与方位角等空间矢量特征信息等,运用决策树分类算法,挖掘出了姜寨一期聚落的遗迹分类规则,为聚落考古学中单遗址聚落的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田野考古制图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针对田野考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采用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获取野外数据和GIS开发平台的三种制图方法:即摄影制图、扫描制图和电子制图,得到田野考古所需的各种探方图。其中,摄影制图是利用数码相机获取田野考古的原始影像,然后直接经几何纠正生成的正射影像上数字化得到田野考古所需的各种探方图;扫描制图基本原理与摄影制图相同;电子制图是基于GIS开发平台,在已知野外制图数据条件下的电子制图方式。同时,制定了野外工作规范和流程。实验证明田野考古制图信息系统不仅使考古制图更简单方便,改变了传统纸质保存地图的方式,而且能保证一定的精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行田野考古地层剖面空间数据挖掘的方法。即利用虚拟钻孔扫描剖面地层获得相关信息,从中提取田野考古中所需的各文化层及遗迹的厚度、顶界和底界深度等空间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获取地层信息且数据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建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FAGIS),为田野考古发掘、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手段与方法。针对用户“个性化服务”的应用需求,进行了系统柔性平台的框架设计,并分别介绍了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考古知识获取与管理、空间决策支持、体视化与虚拟考古环境构建四个主要功能及其研究与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