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根据海南岛东方地区地质调查最新成果,对《海南省岩石地层》晚更新世八所组层型剖面进行精细研究,通过6个钻孔剖面层序、粒度、重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峰值及与中更新统北海组的接触关系等特征,认为该地区八所组为陆相冲洪积沉积形成,其与北海组物源一致。因此东方地区的八所组与北海组实为同一套地层。应将东方地区原八所组归于北海组,从而导致整个海南岛地层格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3.
4.
5.
琼北儋州市洛基陆相火山盆地发育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系,主要岩性为安山岩-粗安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年龄为100.8 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具有SiO_2、Al_2O_3、Na_2O、K_2O偏高,而CaO、MgO、TiO2等偏低的特点;岩石稀土配分模式均表现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分异较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表明源岩可能受到了俯冲组分的影响。Sr-Nd-Pb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Pb同位素初始比值为206Pb/204Pb=18.4715~18.5193、207Pb/204Pb=15.6124~15.6484、208Pb/204Pb=38.4444~38.6097,初始Sr比值为0.7071~0.7086,Nd初始比值为0.5122~0.5125,εNd (t)值为-4.3~-0.9,T2DM为980~1259 Ma。综合研究认为,中基性火山岩源自经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并经历了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作用,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系引发的拉张伸展环境中。  相似文献   
6.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岩体,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主要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均属于壳幔混源成因,斜长石发育正反环带及振荡环带,记录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镜下观察发现,千家岩体各类岩石中存在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环带结构,针状产出的磷灰石,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的嵌晶结构等,结合暗色微粒包体的分布组合及形态特征,认为千家岩体形成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来说,岩石及矿物化学证据均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研究区岩石形成的主因,矿物学证据表明,千家岩体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属钙碱性岩浆,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表明岩石形成环境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  相似文献   
7.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是热带雨林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 2017),本文系统的总结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和分布,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以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包括重要化石产地类、岩土体地貌类、水体地貌类以及火山地貌类4类,古生物群化石产地、岩溶地貌、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瀑布、火山岩地貌6个亚类,共计21处重要地质遗迹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的有1处,省级地质遗迹点17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3处。通过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为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9.
海南岛千家复式岩体位于海南岛南部,发育有一系列的钼、银、铅锌矿床,目前对其开展的年代学工作缺少对整个复式岩体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千家复式岩体各单元进行了系统的精确定年,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各单元的侵位结晶年龄集中在100 Ma左右,表明各单元岩浆活动是同时侵位结晶的,可能是由同一岩浆房经过结晶分异演化形成的,原认为是早白垩世晚期的光头岭单元,现拟定为三叠纪岩浆活动产物。复式岩体成岩时代与华南白垩纪大规模成岩成矿时代相吻合,与受太平洋俯冲作用影响的华南岩石圈伸展作用相近(100~90 Ma)。  相似文献   
10.
刘园园  马昌前  吕昭英  黄卫平 《岩石学报》2012,28(10):3287-3305
长江中下游贵池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本文对该区侵入岩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马头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47±2Ma,而花园巩石英二长岩形成于127±1Ma,比花岗闪长斑岩晚约20Ma.早期的花岗闪长斑岩(147 ~ 145Ma)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Al2O3、Sr含量和Sr/Y、La/Yb比值,以及低的Y、Yb含量,与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晚期石英二长岩(127Ma)和石英正长岩为钾玄岩系列,具有高的(Na2O+ K2O)、Zr、Nb、Y含量和Y/Nb、Yb/Ta比值,与造山带A2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碱长花岗岩(125~124Ma)同样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与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相比,碱长花岗岩的Y/Nb、Yb/Ta比值相对较低,具板内环境A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贵池地区岩浆岩从早期的埃达克质岩变为晚期的A型花岗岩,反应了晚中生代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构造环境由大陆边缘环境向伸展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