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以江苏省109个抽样乡镇为例,构建镇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7年镇域综合发展水平,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案例乡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人口规模看,镇域综合发展水平随着镇域人口规模的增长而显著增加;从地理区域看,镇域综合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苏南、苏中、苏北;从行政类型看,镇域综合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全国重点镇、一般镇、乡。镇域增长潜力发挥不足是镇域发展水平的短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镇域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较大。(2)政府财政支出、工业化水平对镇域发展差异有显著影响,而农业现代化、本地市场因素、不同行政类别和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驱动案例区镇域发展的显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土卫六是荷兰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惠更斯1655年发现的,西方人称它为"泰坦",泰坦是希腊神话中乌拉诺斯和该亚的儿子,是一位独眼巨人。这个名字起得非常贴切,在"旅行者"1号发现木卫三比它大之前,三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认为是太阳系最太的卫星。它的直径有5150千米,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9年、2014年和2018年全国陆路交通数据,集成路网密度、人口加权平均交通邻近度和区位优势度3个指标,构建陆路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刻画2009—2018年中国县域陆路交通的规模、邻近水平和通达水平,揭示陆路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经济效应。研究表明:① 2009—2018年中国陆路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陆路交通优势度增长热点具有由城镇密集区向区际通道拓展的特征,与“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密切相关,陆路交通劣势主要位于西部、东北和省际边界地区,是交通均衡发展补短板的关键区域。② 中国陆路交通优势区域的空间结构在不同区域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极核式、点轴式和轴辐式3个阶段,未来交通建设应强化重要区域、交通主轴、关键走廊之间的衔接。③ 中国陆路交通优势度的总体经济效应为显著正效应,其间接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1.5倍。但是交通建设并不总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交通优势的不同维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在不同区域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也存在差异,需要重视区位优势度改善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前,水手10号传回的火星的粒面单色图像向我们展示火星是一颗毫无生气、贫瘠而荒芜的行星。1997年9月12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火星环球勘测者进入环火星轨道,截止到2002年10月,已环绕火星飞行了将近9000圈,拍摄了大约10万张火星数字图像,基本上完成了绘制火星表面精细结构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李裕瑞  潘玮  陈明星 《地理研究》2023,(6):1441-1444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县域是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县城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县城以外的广大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地域。由此,县域内的城乡可持续发展密切关系到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个战略大局。本文首先梳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阐释开展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专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后从理论内涵、时空演变、驱动机制、案例解析等方面介绍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从提炼特色理论、聚焦现实问题、强化情景模拟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县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断裂构造控制矿体空间分布 ,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 ,控制金矿化富集规律等方面论述了金山金矿床断裂构造控矿规律 ;揭示金矿在有剪切变形带的波峰、波峰与波谷的转折部位 ,不同类型控矿断裂交叉部位等金矿化的富集规律 ,指出它们在寻找该类金矿中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50年中国霾年代际特征及气象成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13年全国745个国家基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可能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霾天气主要集中在东部从华南到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霾日数呈增加趋势。秋冬两季是霾天气发生最频繁、变化最明显的两个季节。中国东部淮河以南地区秋冬两季霾日数在2000年前呈增加趋势,其后增加趋势变得较为平缓,20世纪90年代前霾日数与近地面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90年代后则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90年代前近地面风速减小和90年代后大气相对湿度降低,该区域霾日数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中国东部从淮河到华北大部分地区秋冬两季霾日数1980年后增加趋势变得不明显,这可能与该区域近地面风速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有关。  相似文献   
8.
赵伟佚  潘玮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23,(6):1445-1464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解决“城市病”和“乡村病”的重要途径,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深入开展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县域内城乡融合的理论内涵和政策演化进行剖析,然后梳理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研究进展。当前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已较为丰富,而县域视角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方面,学界多以城乡地域系统和城乡耦合协调系统为视角构建指标和定量分析,但是受概念、数据和方法等的制约,县域尺度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驱动分析方面,学界就县域城乡系统视角及县域内城乡融合视角提出驱动机制,但缺少区域差异性研究以及驱动因子实证性检验。在实践经验总结方面,梳理并提炼了典型国家的基本经验,但国内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理论总结和模式凝练还较薄弱。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分析中,对县城、县域经济、乡村发展及县域要素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持续关注,但缺少实证性路径检验以及不同类型县域的城乡融合路径凝练。未来仍需加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系统演化、典型案例及时空格局研究,着力建立和完善面向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监测体系,以更好地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