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本文讨论第22周上升期的地磁瞬变及共转扰动。本活动周的地磁活动从1987年夏季开始上升。1988年起出现K_P≥6级扰动持续3小时以上的强主相磁爆,但多数磁爆是S(C)型延迟主相磁爆。 1988年第一、二次联测期间磁扰很弱,K_P指数基本上不超过4级。第三次联测期间发生几个中等强度的磁扰,象是冕洞引起的重现性扰动。6月28日日面S19E22发生的M6.5/2B耀斑,245MHz射电流量峰值达230,000单位,但未引起显著的地磁扰动,可能是耀斑的持续时间太短,只有13分钟。 第四次联测期间12月15日在N26E59,持续时间为128分的X1.1/1N耀斑,和12月17日在N26E37、持续184分的X4.7/1B耀斑。有两个急始型磁扰对应:12月16日的S(d)型短期弱扰动和12月17日的S(b)型强急始脉冲或小型磁暴;12月25,观测到一个典型的缓始但有明显主相的磁暴(图2)。形态相似的扰动也在4月22日(活动区在50~60°W)观测到,可能有冕洞发生在活动区所在经度附近,图1和所示的两个磁暴起源、结构都完全不同。前者对应于耀斑激波,后者对应于冕洞高速流。 图3画出1987和1988年的地磁C,指数的共转变化。从图4可以看出上述不断出现的共转扰动正是第21周似稳共转扰动的再现,预计冕洞也有相似的日面经度分布,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3月的巨大日地扰动事件恰好发生在第15卡林顿日  相似文献   
2.
翁文灏先生与中国现代地震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灼华 《地质论评》1990,36(2):174-178
本文以档案资料和解放前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主要依据,阐述了翁文灏先生对我国现代地震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与之相关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4.
李灼华 《华南地震》1991,11(1):70-75
本文对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1/4级地震的史料作了大量的增补,从而为分析研究这次地震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周期性、丛集性、重复性和迁移规律,中强地震前的前震活动图象,前震环形空区,前震“时—空弯形”平静区和前震条带与近期小震活动出现的异常图象的相似性,对中强地震预报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989年3月上旬一个太阳超级活动区(5395)中多次特大耀斑引起的强磁暴群。联系源耀斑的等级、位置等讨论了磁暴形态特征。随着耀斑活动区位置由东向西旋转,磁暴的形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充分显示了磁暴形态特征有依赖于耀斑位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