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e  Cong-huan  Li  Yan-e  Huang  Lei  Ren  Jian-yu  Ding  Hong-yan  Zhang  Pu-yang 《中国海洋工程》2021,35(5):779-78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 In the leg-lowering process, the offshore jack-up platform is in a floating state, and the spudcan may collide with the seabed due to the platform motion in waves, thereby...  相似文献   
2.
武安绪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46-154
强震的发生与地壳中应力增加有关。库仑破裂应力被用于研究由于某次强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发生之后,其破裂区以南地区没有发生M≥6.0地震,而在其以北地区于2015年在智利发生了伊亚佩尔M_W8.3级地震。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活动性悬殊。本文利用库仑破裂应力研究了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这两个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其破裂区以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正值,有利于断层错动发震,而在其破裂区以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负值,具有抑制断层错动发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1975年海城7.3级、 2008年汶川8.0级和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给出了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之间较好的相关关系。 结果对深入认识地球自转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陈学忠  李艳娥  陈丽娟 《地震》2021,41(3):32-41
本文利用2012年3月—2019年12月巧家台阵观测到的地震活动资料,基于累积应变释放曲线的斜率K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鲁甸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加速现象.结果显示:①鲁甸Ms6.5地震前,深部(震源深度h≥10 km)地震K值出现了明显的逐渐上升过程,而浅部(震源深度在10 km以内)地震K值则没有明显变化,保持平稳.表明深部地震活动应变释放存在显著的加速过程,而浅部地震活动则保持平稳;②鲁甸地震之后,深部地震K值迅速下降,于2016年年初达到最低值,直到2019年年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期间巧家台阵邻近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强的地震;③根据应变释放理论模型估计了幂指数m,在K值上升过程前期m=0.177,后期m=0.902,表明在K值上升过程前期应变释放加速是很快的.上述观测结果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拟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3,33(1):40-46
利用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目录,以年为单位统计7级以上地震,只要某年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有震年",不区分该年发生了多少次7级以上地震,若某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无震年"。分析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有震年"或"无震年"之间的关系,利用χ2检验方法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30时,其后第6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24时,其后第6年或第9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分别在10%和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③当N<10时,其后第6年为"有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国际“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SEP计划中, 用于地震概率预测模型检验的N-test和L-test方法的基本原理、 发展动态。 以地震活动平滑模型(smoothed seismicity model)在新疆天山中部地区的中长期预测结果为例, 本文尝试使用N-test和L-test统计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上述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价预测结果, 并有助于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地震预测模型及相关参数设置。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祥云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0,30(1):50-60
采用区域和远台Pn或Pg初至波初动符号, 利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 求解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截止到2008年12月10日发生的部分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为: 节面Ⅰ的走向为5°, 倾角为48°, 滑动角为39°; 节面Ⅱ的走向为247°, 倾角为62°, 滑动角为131°。 P轴方位角为309°, 仰角为8°, T轴方位角为208°, 仰角为54 °, B轴方位角为44°, 仰角为35°。 结合地质构造和余震空间分布, 可以确定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 根据震源机制解, 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逆冲, 主破裂面为S67°W与该地震所在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断裂总体走向N45°E)[1]; 主压应力轴P轴为N51 °W, 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 根据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的余震与北段发生的余震的震源机制都具有优势分布, 且两者差异明显。 早期发生在南段的余震的破裂是以逆倾滑动为主, 兼有走向滑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余震向北段迁移, 在龙门山构造的北段地震震源的破裂方式以走向滑动为主, 兼有一定的逆倾滑动; 龙门构造带南段震源应力场受主震应力场的控制, 而龙门构造带北段震源应力场不仅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 还受主震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山东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使用山东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 基于Brune圆盘模型得到了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206个ML≥2.0地震的辐射能量、 地震矩、 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 震源参数标度关系分析结果显示, 视应力呈现随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在视应力较低的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ML≤2.8震级段, 视应力和地震矩之间没有趋势性关系。 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地区2004年至2007年应力水平明显升高, 视应力高值主要集中于安丘—昌邑、 莒县—郯城、 聊城—兰考断裂、 胶东半岛等地区, 2009年后处于应力较低水平, 但2011年3月开始有升高现象, 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0.
李艳娥  陈学忠 《地震》2019,39(1):136-14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生之后, 先后于2013年4月20日和2014年11月22日分别在汶川MS8.0地震震中西南约80 km的芦山县和约178 km的康定县发生了MS7.0和MS6.3地震。 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前主边界处, 康定地震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芦山地震发生前有几位作者先后计算了汶川MS8.0地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 分析了其对周围断层的影响。 本文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回顾, 并根据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的实际发震断层面参数, 计算了汶川MS8.0地震在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震源深度处的水平面上以及其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 还给出了其震中处库仑破裂应力随深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 汶川MS8.0地震发生使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增加而使康定地震震源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减小。 在芦山地震初始破裂点处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达0.245 MPa, 在康定地震初始破裂点处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为-0.00063 MPa。 因此, 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对芦山地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对康定地震的作用不明显。 在目标断层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根据库仑破裂应力在目标断层面上的分布, 可能为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提供线索, 进而对地震发生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若一次地震的发生使目标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显著增加, 这种情况下库仑破裂应力对未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