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Sym 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作业渔场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作业水深、作业时段、摄食等级和月相等因子对手钓上钩率的影响。统计表明.晚上、午夜和凌晨3个不同时段和不同作业水深对手钓上钩率均有显著性影响。3个时段中,其摄食等级呈先低后高再低的现象。午夜和凌展,上钩率的变化趋势与摄食等级的变化趋势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月相的影响下.离朔日三四天之前,手钓产量呈上升趋势;离望日五六天之前。手钓产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3.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兰和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原岩均为碱性玄武岩,与 OIB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一致,指示其形成于洋岛环境。结合作者在依兰地区发表的蓝片岩原岩结晶年龄为~288 Ma,表明在早二叠世时期,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在古洋盆,即牡丹江洋。此外,在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中获得的云母片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187±2 Ma,其与变基性岩常常相伴产生,表明二者共同经历了牡丹江洋的俯冲消亡过程,因此代表了黑龙江蓝片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侏罗世。综上,本文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了新的解释,即:早二叠世,牡丹江洋一直存在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早侏罗世,牡丹江洋向松嫩地块之下发生俯冲消减,进而造成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发生碰撞拼贴。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地层的剥蚀厚度、断层断距,分析了古近纪以后两个最主要时期的构造运动特征,将构造演化与浅层油气藏地化指标、包裹体均一温度、同位素测年等结果相结合,分析了新构造运动对油气生成、运移路径、成藏期次及时间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东濮凹陷新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东营组、明化镇组沉积末,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伴有弱的伸展断裂;两次构造运动控制了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浅层油藏的二次充注;深部生成的油气运移至浅层依次经过了NE向基底断裂、东营组砂体、新近系EW向断层,新近系油气分布主要受EW向断层控制。  相似文献   
5.
李壮 《地质与勘探》2023,59(2):353-376
中国大陆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山西省局部地热异常特征明显。通过收集山西省典型地热区域流体数据,选取典型钻孔分析,探讨并总结山西省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和成因机制,为后期地热资源勘探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山西省水热型地热储层水温分布在28~78℃,北部以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为主,中部以古生代灰岩为主,南部以古生代碳酸盐岩为主;北部热源主要来自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中部和南部热源受地幔上隆及岩浆活动影响;省内深大断裂构成地下热水运移通道,热传导性较好;第四纪和第三纪松散层为省内地热良好的保温盖层,岩性以粘土、砂质粘土及砂层为主。结合前人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认为山西省地热水pH值呈弱碱性,其中Sr、Li、SiO2与Cl大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地热水氚含量小于1TU,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部分地热田出现δ18O漂移,氧同位素交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黑矿矿床,从日本江户时代就被发现和利用,当然当时都是靠群众找到的露头矿.到了明治时代,随着地质学传入日本后,才进行了黑矿的研究并有记载.在大正时代,加藤武夫、岩崎重三、大桥良一等,对矿床的成因展开了争论,找矿主要是探索露头的延长部,还没有把矿床生成理论积极用于找矿的报道. 为了运用成因理论进行找矿,就必须编制地质图及其地质历史的构造图.在这方面有重大贡献的是地质调查所的区域地质填图.特别应当提到的是1931年编制的小坂图幅和1939年编制的花轮图幅.当时,把黑矿矿床作为热液交代矿床的学说,在学会中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矿床成  相似文献   
7.
震后死亡人数是震后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提高震后人员死亡评估精度,从云南县(区)城镇化率、建筑面积和建筑楼层数考虑,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体建筑的人口分配方法;以建筑的致死性矩阵为基础,使用滇西地区建筑数据和历史地震死亡人数计算本地化修正系数,得到了该地区基于建筑类型的人员死亡评估方法;以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为例,对评估结果进行了检验和三维可视化。结果表明:(1)基于单体建筑的人口分布空间比传统的公里格网更加精细;(2)基于单体建筑评估的受灾人口和实际受灾人口之间的相对误差为3.7%,精度较好;(3)基于单体建筑致死性评估的漾濞地震人员死亡评估结果为0~3人,符合实际情况;(4)三维表达能够增加信息表达的直观性和丰富程度。  相似文献   
8.
太古宙绿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实例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壮魏春景陈   《地质科学》2017,(4):1241-1262
绿岩带是太古宙大陆地壳重要的构造单元。 按照岩石组合特征, 绿岩带可划分为 3 个类型:1) 巴伯顿型, 主要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少量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 中性火山岩很不发育;2) 苏必利尔型, 主要由中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沉积岩; 3) 达尔瓦尔型, 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为特征。 其中, 巴伯顿型绿岩带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 且组成较为复杂, 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1) 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在绿岩带层序中占主导地位;2) 发育具有异常高的地幔潜能温度的科马提岩类;3) 存在太古宙亏损型和富集型玄武岩等。 华北克拉通清原地区的表壳岩虽然经历高级变质作用, 但仍 具有清晰的层序, 与巴伯顿型绿岩带岩石组合特征类似, 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厘定为清原绿岩带。 清原绿岩带主体形成于 2.5 Ga, 与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时代一致, 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中太古代地质体。 清原绿岩带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新太古代晚期原始地幔柱模型可以较为合理的解释清原地区及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它新太古代基底岩石的成因, 但太古宙原始地幔柱与显生宙地幔柱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