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黔西南金矿及其成矿模式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韩至钧  盛学镛 《贵州地质》1996,13(2):146-153
黔西南是中国最先发现卡林型金矿的地区,迄今,产地已扩大到黔、桂、滇三省毗邻区的“黔—桂—滇金三角”,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左右,致使该区成为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区之一。近年来,区内又发现了具重要经济价值的岩溶塌陷成因的红土型金矿。本文概要地介绍了两种类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作者的如下观点:①右江盆地的存在是本区金矿成矿定位的决定性因素,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为含矿热液的孕育提供了热、水、矿“三源”,盆地的边缘断裂是成矿热液释放的主要通道,故尔在右江盆地与扬子地台的衔接带成矿。②原生金矿的成矿深度很大,下限超过成矿时古地面以下4000m,应重视深部找矿。③矿床的产出,从表观上看,与一定的构造、层位、岩相和岩性有关,但层位和岩相对矿床的控制仅是表观的,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才是本质的,即背斜和穹窿核部具多次活动的断裂和富合同生黄铁矿的细碎屑岩复合控矿。④构成成矿热液的流体主要是盆地中的沉积建造水,包括封存水和热脱水,只是在与金的沉淀并无直接联系的热液活动晚期,才明显地有大气水介入。⑤容矿岩石中原有的草毒状同生黄铁矿的存在是导致金从溶液中淀出的重要原因;同生黄铁矿的吸附和还原是金的主要沉淀方式;具同生黄铁矿内核和富  相似文献   
2.
祝贺与希望     
盼望已久的《贵州地质》现在正式发刊了,这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繁荣地质科学,振兴地质事业的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我省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一大喜讯,也是我省地质战线一件大事。让我们对《贵州地质》的诞生致以热烈祝贺。 “若论地下资源富,天府应该属此区”。贵州的地质现象丰富多采,在十七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各地质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矿产资源种类也多,储量比较丰富,汞、铝、磷、煤、锰等主要矿产在全国名列前茅;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类型金矿:试谈老万场式金矿成因及其找矿方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老万场式金矿是黔西南金矿成矿区内的一种新类型金矿,成因类型属岩溶塌陷异地堆积红土型,是背斜或穹隆核部原有卡林型金矿因下伏碳酸盐系高度岩溶化发生塌陷坠入岩溶洼地后经红土化而成矿的,原有卡林型金矿是其物源,岩溶洼地为其储存和成矿场所。二者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空间上互为消长,笔者强调:在区域成矿总体有利的前提下,凡是卡林型金矿的赋矿层位已被剥蚀,下伏碳酸盐系已大片暴露的背斜和穹隆核部,应注意寻找该类型金矿。有利的赋矿空间为“宽谷”地文期(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岩溶洼地,特别是沿高角度断层发育的洼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