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使用中国气象局、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和日本气象厅的3套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CMA资料、JTWC资料和RSMC资料)分析了1951—201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3套资料反映的结果如下: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10°N—25°N范围内,且1980年前其位置点在纬度上有南移的变化趋势,1980年后则相反;移速主要分布在2~6 m/s区间,在25°N左右移速明显加快,1980年前移速呈显著减小趋势;最大持续风速主要分布在10~15 m/s区间,1980年前最大持续风速有减小趋势;在风速较大的区域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半径较小,2001—2016年热带气旋和台风最大风速半径每年分别减小0.46 km和0.54 km。CMA和RSMC资料的结果高度一致,而JTWC资料结果与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和强度的变化受资料间差异的影响较大,而其位置及移速的变化则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 is used to demonstrate remote effects of tropical cyclone wind (TCW) forcing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signature of TCW forcing is explicitly extracted using a locally weighted quadratic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called as LOESS) method from six-hour satellite surface wind data; the extracted TCW component can then be additionally taken into account or not in ocean modeling, allowing isolation of its effects on the ocean in a clean and clear way. In this paper, seasonally varying TCW fields in year 2008 are extracted from satellite data which are prescribed as a repeated annual cycl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s off the equator (poleward of 10°N/S); two long-term OGCM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 one with the TCW forcing part included additionally and the other not. Large, persistent thermal perturbations (cooling in the mixed layer (ML) and warming in the thermocline) are induced locally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which are seen to spread with the mean ocean circulation pathways around the tropical basin. In particular, a remote ocean response emerges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o the prescribed off-equatorial TCW forcing, characterized by a cooling in the mixed layer and a warming in the thermocline. Heat budget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vertical mixing is a dominant process responsible for the SST cooling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Further studies are clearly needed to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results in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ing context.  相似文献   
3.
川滇黔相邻区铅锌矿床分布特征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川滇黔相邻区铅锌矿床分布特征着手,以成矿元素继承演化为主线,阐述了该区从最初铅锌地球化学块体形成,到古生代受岩相古地理控制的元素演化、成矿期元素活化、流体成矿,最后造山期叠加改造成矿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青山-横塘矿区铅锌矿床控矿断裂特征及找矿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  曾德红 《贵州地质》2000,17(1):46-51
黔西北铅锌成矿区海西期经历了北西向水城断陷的发育演化,沉积了巨厚的泥盆系、古炭系地层,形成区域内主要的矿化层位。青山-横塘矿区位于威水铅锌成矿带之水城中部矿田,区内构造发育,成矿条件有利,产出了青山、横塘等中小型矿床,从矿区内控矿断裂的同生活动特征分析,断陷盆地内NW 断裂的同生活动控制了矿带,活动较强烈地段控制了矿区,NE向断裂的同生活动控制了矿床。  相似文献   
5.
在小河和中等河流中測流,由于旋涡和不規則河段难于使用流速仪时,用化学方法,即稀释盐类法,是較为方便的。目前应用較广的試剂是食盐,但利用食盐操作相当麻煩,且成果不准确。法国Grenoble大学水工試验所用鉻化鈉(Na_2Cr_2O_7·2H_2O)作为着色  相似文献   
6.
陈大可 《海洋学报》2019,41(10):1-2
<正>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源的宝库,也是孕育重大科技突破的摇篮。海洋科技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逐步提升,我国的海洋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这一激励了几代海洋人的目标现在已经基本实现,我们新时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许多研究认为,只有北大西洋涛动(NAO)是一种具有物理意义的模态,而北极涛动(AO)则是EOF分解得到的一种统计假象模态。为了从一个新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差别,我们运用附条件的最大协方差分析(CMCA)统计了前期北极边缘海冰密集度(MSCI)与来年冬季NAO之间的跨季节遥相关关系,其中的ENSO信号和线性趋势已经在分析之前被去除。统计显著性结果表明:冬季负位相的NAO信号可以追溯到6个月前自盛夏开始至早冬季节北极MSCI异常的逐步演变。然而根据先前的研究,北极海冰异常仅可以超前冬季AO 大概4个月表现出显著信号。这表明盛夏北极MSCI的持续异常对来年冬季NAO的影响比对AO更强,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AO与NAO确实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前期MSCI异常的逐步演变主要与海表面热通量及气温异常有关。此外,我们还重新审视了负位相的NAO对北半球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滇黔地区玄武岩铜矿有很长的找矿与开发历史,但矿床规模较小。有研究者认为其与美国基韦诺铜矿极具相似性,并认为加强区内地球化学边界及铜矿床研究,将对成矿理论发展及经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举引发了新一轮的研究与找矿热潮,但收效甚微。为探索滇黔地区找矿过程中所遇之困惑以及更进一步探明资源潜力,本文在详细了解基韦诺半岛铜矿特征基础上,展开了其与滇黔地区铜矿的相似性、差异性对比研究。认识到以往对基韦诺半岛铜矿特征描述存在偏差,基韦诺半岛铜矿与滇黔地区铜矿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滇黔地区红层化作用不足可能影响了成矿规模,但可寻找地质环境有利矿种;提出玄武岩自然铜矿化可能潜力有限,三叠系砂岩型铜矿需要继续关注以及其他铜矿类型具有找矿价值较小或尚需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的镍钼钒多金属矿分为岩浆熔离型铜镍矿、热液型多金属矿床中的镍钼钒矿、沉积型镍钼钒矿和次生淋滤型镍钼矿等4种矿化类型。文章重点介绍了沉积型镍钼钒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其成矿条件及找矿标志,探讨了黑色岩系底部镍钼钒多金属矿层的成因机理,提出了"白烟囱"型的成硅(磷)、成矿、生物爆发的形成机制和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岩相古地理、深部岩浆岩及断裂构造等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海浪对北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种海-气界面气体传输速率公式对比研究了北太平洋气体传输速率及其CO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单纯依赖风速的算法相比, 考虑波浪影响的气体传输速率和CO2通量在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上具有明显差异。在低纬度地区(0°~30°N), 波浪参数使气体传输速率下降, 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减少, 而在30°N以北范围内则出现新的气体传输速率高值区, 海洋对大气的吸收增加。进一步研究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气候态月平均气体传输速率和CO2通量。结果表明, 该区域气体传输速率和CO2通量最大值分别出现于冬季和春季, 引入波浪参数后, 虽然该区域气体传输速率和CO2通量平均值没有明显差异, 但季节变化强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