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建立煤田勘探区点源数据库系统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立点源数据库系统的意义新中国建国37年来,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目前,随着大批已发现的资源转入勘探和建井,要求在普查、找煤难度较大的新区寻找新的煤炭基地;同时,煤炭工业大型化、高度机械化和煤炭利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又要求不断地提高矿区和井田勘探的精度。这就要求今后的煤田普查和勘探工作必须进行更深入、系  相似文献   
2.
3.
在国内外研究逆冲推覆构造热潮的推动下,笔者对我国煤田中的逆冲推覆构造进行了初步总结。这种构造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构造环境、不同地质年代广泛发育,并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七十年代以来,未曾勘探过的凝露式煤田大幅度减少,在掩盖区找煤日趋重要。掩盖区新发现的煤炭资源,不少是从逆冲推覆构造下找到的,其中不乏规模巨大者。但回顾其发现过程,多具偶然性。如淮南矿区内的舜耕山道断层,过去一直认为其倾角为70-80°,直至七十年代后期生产勘探时,由于偶然的机会发现该断层倾角在深部只有3-5°,具有“型式”断层的特点,尔后证实其下掩盖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说明应该重视对煤田中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对指导找煤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北段及桌子山区太原组的沉积和聚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9年和1980年,笔者在贺兰山北段的蚕特拉、葫鲁斯太、石炭井、李家沟、马连滩、沙巴台、正义关、乌达、石咀山以及桌子山区的公乌素、老石旦、棋盘井、卡布其、木耳沟、千里山等煤矿区,对太原组剖面作了比较详细的观测和对比,系统地进行了砂岩斜层理倾向的测定。与此同时还查阅了大批钻孔资料,着重探讨了该区太原组尤其是其中段的沉积和聚煤环境。本文就是上述工作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自1933年以来曾有许多地质工作者研究过。近三年多来,我们进行了三都煤矿区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系统测制了出炭垅组、杨梅垅组、唐垅组、茅仙岭组及石鼓组的地层剖面;还对历年井下资料及钻孔资料作了综合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实际资料:(1)发现和建立了出炭垅组下段,它各处厚度不定,最厚达80米,在底部首次发现偏顶蛤及叶肢介化石;(2)在唐垅组上部采获较多的海相双壳类化石,对划分唐垅组时代及讨论早侏罗世海侵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3)首次在石鼓组中发现珠蚌科化石,对解决长期争议的石鼓组时代有一定意义。本文主要论述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形成条件及唐垅组和石鼓组的时代,对三都运动是否存在也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煤田地质与勘探》1984年第2期、第6期及1986年第1期分别发表了景开华、钟仕兴及王文隆同志关于井田精查阶段高级储量比例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共鸣。我们原则上同意上述同志的观点,并提出一个地质-经济模型来确定高级储量数量的方法,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7.
应用等性块段指数法定量划分华北煤矿勘探类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国以来,我国煤炭地质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煤矿勘探类型的划分与确定就是其中之一。笔者曾分析了七十年代国内13个省(区)50个井田的探采对比资料,发现在精查时勘探类型错定者达20个井田,占总数的40%。由于没有确定煤矿勘探类型的定量指标,造成了许多失误,增加了补充勘探工作量,延长了煤矿建设周期,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