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地质学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1.
贵州省沿河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瑞  谢东明  张与伦 《贵州地质》2020,37(3):409-415
土壤酸化是耕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酸性、强酸性土壤中,多数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影响,会明显降低作物的生产能力。本文通过对比沿河县1980—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7—2019年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分析全县土壤酸化现状和规律。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土壤pH值分布于399880之间,平均为610。与1980—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全县主要耕地土壤类型pH平均值均有下降,其中黄壤pH值降幅为591%;石灰土降幅为759%,从中性下降为酸性;紫色土降幅为2209%,从碱性降为酸性;全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酸化范围变大,主要从中性转化为酸性,酸性转化为强酸性,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加深,水田酸化程度高于旱地。建议通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合理调整化肥施用比例,大力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积极推广使用石灰、白云石、粉煤灰、碱渣、生物质碳等生物改良剂,因地制宜建立土壤改良示范点等多项对策来缓解和治理耕地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2.
施洞口断裂位于贵州东部,曾作为贵州大地构造的分界,但马号段构造样式历有争议,为了探讨施秉县金钟山非典型丹霞地貌成因,即金钟山白垩纪断陷盆地及其“红层”非典型丹霞山体地貌形成的控制因素,对施洞口断裂带马号段、台盘段和舟溪段等多个重要剖面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否定“巴团飞来峰构造”,认同1:20万镇远幅区域地质图划定的构造透镜体形式,同时查明了金钟山白垩系南东边界的沉积关系其实是断层接触,构成施洞口断裂马号地区较大规模构造透镜体的南东边界,使施洞口断裂在整体的平剖结构展布上呈现分支联合的构造透镜状普遍规律特征,另外认为马号—金钟山公路沿线寒武系白云岩为不整合沉积覆盖于青白口系之上,而东侧一带的青白口系又以逆冲断层“推覆”于寒武系白云岩之上,从而成为导致施洞口断裂带在马号段构造特征较为复杂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对施洞口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再次调查梳理,具有较重要的基础地质科学意义,并从地质演化角度解释了施秉金钟山白垩纪断陷盆地及其“红层”非典型丹霞地貌山体的形成,可为金钟山的旅游开发提供地学科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