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4篇
  2008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福建建阳水吉Ⅵ号矿带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建阳水吉Ⅵ号矿带铅锌银矿床是我省首次探明的一个中型规模的铅锌、银共生矿床。矿体产在新华夏系北北东向的 F_11断裂中。主矿体ⅥA_1呈似层状,长900多米,延深600米以上,总体走向3°—5°,倾向北西,倾角45°—55°,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变化。矿体厚1—7米,平均近6米,矿体形态较规则。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自形粒状、他形粒状、聚粒锒嵌状。矿石构造以斑杂状—斑点状、角砾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为主。矿体含Pb2%、Zn1.4%、Ag 约50g/t,它们的分布较均匀;伴生有金、砷、镓、铜、硫等元素。矿体顶板围岩主要为构造角砾岩和闪长岩,底板围岩一般是云母斜长变粒岩。近矿围岩具蚀变分带现象。这是一个与上元古界麻源群第一段地层、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燕山期中基性侵入岩有密切关系的火山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建阳水吉矿区风山林层控银铅锌矿成矿机制及演化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初步分析研究了省内建阳水吉矿区凤山林层控银锌矿的成矿机制及演化过程,总结了这一组水沉积变质-岩浆气液叠加改造再造型层控矿床组合成因模式;在大陆雏形裂谷构造环境下经热水沉积形成银铅锌(硫)矿源层-上元古界龙北溪级中上段(Pt3l^2 3)母含矿建造,深源名模式年龄为946-814百万年;经区域变质期间“多”字型塑性流动褶皱作用,矿质二次迁移富集形成矿石铅模式年龄为695-483百万年的含矿层(A)型;具“走滑转换构造”性质的燕山期控矿“S”形断裂构造,是导生含矿中基性脉岩(浆)热源体-生矿建造和决定矿质再次叠加改造成矿(B型)及再造成矿(C型)的关键。从中提出了“三造一体”的成矿富集机制。  相似文献   
3.
蔡仕明 《福建地质》2008,27(2):195-198
简要介绍建阳水吉“层控”型矿床特征,并对“层控”型矿床中硫、氢、铅同位素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层控”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较单一,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不大,矿质来自岩浆热液作用或海底火山喷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