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家窑泥河湾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家窑泥河湾河-湖相沉积物磁化率(k)、天然剩磁(NRM)、饱和等温剩磁(SIRM4T)、非磁滞剩磁(ARM)及S比率(IRM-0.3T/IRM4T)等磁学参数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许家窑泥河湾层从布容/松山界线到氧同位素阶段5(0.13MaB.P.)基本上是连续沉积,沉积速率保持在约2.45cm/103a左右;2)与同期形成的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类似,许家窑河-湖相层也很好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第四纪气候和环境特征,其典型特征为冰期时高矫顽力赤铁矿含量的显著增加,而间冰期则以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及磁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3)由尝试建立的S比率时间标尺所确定的许家窑古人类遗址处的地层年代约0.5MaB.P.,与先前报道的化石的UTh绝对年龄(0.1MaB.P.)不一致;4)与k相比,S比率与SIRM更适合作为河-湖相沉积物的古气候替代性指标;5)以2.45cm/103a的沉积速率来推算,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为正常的河-湖相沉积,而直接接受的类似于黄土状的粉尘并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高精度磁力仪探测陷落柱的机理及方法;介绍了在南峪等矿区的探测结果;分析了高精度磁测探查陷落柱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岩石磁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大荔人化石被发现以来,其遗址剖面便成为研究热点.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层的对比划分与头盖骨年龄的推断方面,然而对于载磁矿物的鉴定及其古气候含义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热磁分析、饱和等温剩磁和剩磁矫顽力谱分析、磁滞回线分析、频率磁化率分析、热退磁分析等方法,对大荔人遗址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性质研究,鉴定出其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磁赤铁矿,磁畴状态主要是似单畴.磁铁矿,赤铁矿是样品中特征剩磁的携带者;主要起源于成土作用的超顺磁颗粒和新生成的亚铁磁性矿物,是古土壤样品磁化率增强的主要贡献者;古土壤中软磁性矿物的含量高于黄土.样品中磁赤铁矿的含量并不高.黄土-古土壤样品的频率磁化率曲线,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细微粒浓度曲线,岐山五里铺剖面有机质含量曲线在古气候记录方面具有一致性,都展示出至少从MIS5以来,气候从冰期到间冰期的变化是渐变的,反之则表现了突变特征.上述岩石磁学研究丰富了大荔剖面的磁学领域研究内容,为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许家窑泥河湾沉积物的岩石磁学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许家窑泥河湾河湖相沉积物开展的一系列岩石磁学实验结果显示: 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为主要的载磁矿物; 低温磁化率和低温剩磁测量是查明磁铁矿、磁赤铁矿化及超顺磁颗粒存在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尽管在局部深度上部分磁铁矿可能经历了低温氧化, 但SD/MD磁铁矿颗粒的大量存在仍是沉积物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SD/MD磁铁矿和赤铁矿为碎屑成因, 由二者为主要磁性载体的特征剩磁(ChRM)反映了沉积物形成时的原始磁场, 而磁赤铁矿则可能代表了叠加于原生剩磁上后生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了现有用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取样器及取样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作者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古地磁土样取样器,本文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Nihewan sediments from Xujiayao section demonstrate that magnetite, hematite and maghemite are dominant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arriers. Monitoring the variation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and saturating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IRM) at low temperature are the attractive ways of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magnetite, maghemitization and superparamagnetic grain sizes. Low-temperature MS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susceptibility enhancement for Xujiayao samples is mainly due to the remarkable presence of SD/MD magnetite to some degree though some magnetite grains have been partially oxidized at some depths. It is tentatively concluded that both SD/MD magnetite and hematite are of detrital origin and carry a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hRM), whereas maghemite can be attributed to be chemical origin, overprinting a reversed polarity component of Matuyama age.  相似文献   
7.
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许家窑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传统上被认为是早更新世前后的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推至晚更新世 ,由此建立的许家窑组被确认为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标准地层。近几年对包含许家窑文化层在内的泥河湾层用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在文化层以下 3m处发现了厚度达 6 m以上且分布连续的反向极性带 (未见底 ) ,综合分析认为 ,该反向极性带为松山反向极性带。这一发现否定了在文化层以下 4— 5 m处存在布莱克反向极性偏移的报道。根据松山反向极性时的结束时间为距今 78万年及泥河湾层的沉积速率推算 ,许家窑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应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 ,而许家窑文化层应为中更新世早期。由此可见 ,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及分组方案尚需用多种手段进一步研究才能定论  相似文献   
8.
完整的陕西大荔人遗址剖面由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和下部砂土地层两部分组成。综合全剖面磁化率曲线对比和极性分析,以及和间隔遥远的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得出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由S0、L1、S1、L2、S2五层组成,下面的砂土层包含相当于L3、S3、L4、S4的地层(由上到下)。据此,再通过与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年代曲线的对比,判定出大荔人头骨化石产出地层形成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22ka前。以上结论得到了偏移事件(MonoLake事件,BLAKE事件和BiwaIII事件)的辅证。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遗址群内大柴剖面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松山与布容的极性界线(M/B)出现在距剖面顶部45 m处;磁化率对比结果显示,此位置正好与S8上部对应.由这种极性和磁化率的对应结果可推断,下、中更新统(Q1/Q2)的地层分界也应在距剖面顶部45 m处的S8上部,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Q1/Q2的地层分界,在距剖面顶部80 m处.这种以古地磁学为基础的新的划分方案,对丁村遗址群的对比以及丁村遗址年代的最终确定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根据其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推断,采样部位下部的磁化率低值带应为水成黄土.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磁铁矿、赤铁矿和热不稳定性磁赤铁矿是大柴剖面沉积物中主要的磁性矿物;磁铁矿和赤铁矿同为高温稳定性磁性载体.  相似文献   
10.
山西交城水峪贯三叠系下统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峪贯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的古地磁学研究 ,建立了该地层段的极性地层柱 ,极性柱具有混合极性的特点 .其中刘家沟组正反极性的组合格式与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结果基本一致 ,但和尚沟组差别较大 .根据特征剩磁确定的早三叠世刘家沟组的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分别为 347.5°和 69.5° ,这与前人在太原西山三叠系下统的研究成果 ,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 348.3° ,61 .9°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