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6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桐庐沈村剖面船山组,主体为深灰色泥晶灰岩,厚138.77m,与下伏地层黄龙组、上覆地层梁山组均呈整合接触,是一个跨系的岩石地层单位。在该组中划分出5个化石带:下部为①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牙形刺带和②Triticites subcrassulus(ting)带,归属逍遥阶;中部为③spho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ting)带,归属紫松阶;上部为④EoparcoCusulina pseudosimplex(ting)带和⑤Sweet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牙形刺带,归属隆林阶。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位于Triticites subcrassulus带与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带之间,即沈村剖面第15层与16层之间。船山组可划分出3个正层序(Os)和7个四级层序(Ss),主要成岩环境为潮坪相、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3种类型。对船山组中-上部高频旋回研究显示,每个米级旋回层时限约0.3Ma,主要受地球偏心率长周期400ka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浙西寒武纪16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构成和演替规律显示,该区海域在寒武纪出现了二次海平面跌落及其问的一次海平面上升。结合δ^13 C的变化规律,划分出三个三叶虫生态组合,即Corynexochida组合,Agnostida和Ptychopariida组合。研究表明,这三个组合的相继出现与该区寒武纪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依次指早寒武世的海侵系列、中寒武世至晚寒武世早期的海侵系列和晚寒武世晚期的海退系列。这种无机环境与有机环境的统一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二项分布的参数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地层中化石属种数目的估计值,得出在彼此相距不远的n个或可列个剖面上取样的一般估计式:NA=[r(s1 s2 ΛΛ sn)/k1 k2 ΛΛ kn]。通过实例检验其有效性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诸如此类的统计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罗能辉  颜铁增  蒋振频 《铀矿地质》2007,23(5):268-274,297
文章论述了安徽歙县浅变质岩系微古植物化石的产出特点(计有27属40种)和它的时代意义,分析研究了西村组和昌溪组的优势属,分别为Leiominuscula,Leiofusa,Asperatopsophos-phaera,Germinosphaera,Melanocyillum和Germinosphaera,Leiominuscula,Leiopsophosphaera,Triangumorpha,Leiofusa等各5属。通过对比论证,提出西村组、昌溪组形成的地质时代应为中元古代蓟县纪。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江山碓边下寒武统上部—下奥陶统下部碳酸盐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δ1 3C、δ1 8O值变化范围和均值分别为 - 1.9‰~ 3.7‰、- 13.0‰~ - 1.3‰和 0 .86‰、- 9.76‰。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 Veizer et al.(1986 )的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形状相似 ,在寒武纪—奥陶纪界线附近没有明显的δ1 3C、δ1 8O漂移现象。δ1 3C地层曲线具旋回性变化特征 ,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各形成一个完整的演化旋回 ,与根据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推测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吻合性较好 ,表现出δ1 3C值的高值区是海盆水体变深的反映。一个明显的碳同位素正漂移发生于晚寒武世早期 (华严寺组下部 ) ,与 Matthew etal.(2 0 0 0 )报道的在美国内华达州中东部、哈萨克斯坦 Malyi Karatau地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北部和湘西桃源瓦儿岗等地发现的 δ1 3C正漂移记录 (SPICE— The 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和 Veizer et al.(1986 )碳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中的正漂移波峰一致 ,为晚寒武世全球性碳同位素正漂移提供了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6.
江西相山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山火山盆地主体岩石为一套由熔结凝灰岩、流纹英安岩、碎斑熔岩、流纹英安斑岩、粗斑花岗斑岩及似斑状花岗岩组成的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体,具两个岩浆活动亚旋回。岩石具有富硅、富碱、低钙和低镁的特征,轻重稀土分异显著,稀土配分曲线呈四组分模式,具明显的负铕异常。各岩类之间具有相似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指示了杂岩体各类岩石之间的同源性。流纹英安岩、碎斑熔岩、粗斑花岗斑岩及似斑状花岗岩的Nd模式年龄T_(2DM)较为接近,分别为1.67Ga、1.66Ga、1.66Ga和1.63Ga,略低于残留锆石~(206)Pb/~(238)U年龄(1787.9Ma)和华夏地块出露的最古老岩石(斜长角闪岩)内的岩浆锆石SHRIMP U-Pb年龄(1766±19Ma),SiO_2与P_2O_5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合岩相学特征和Sr-Nd的二元混合模式,推算出杂岩体的物质来源主要为上地壳中元古代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的结果,有少量幔源的参与(平均含量为22.82%)。每期亚旋回不同岩类之间随着成岩先后顺序,Na_2O和K_2O含量逐渐增高,但SiO_2含量逐渐降低,表现出反序演化特征,可能表明岩浆房内发生过正常的分异作用,反映岩浆房内酸性成分在上偏基性成分在下的分布状况,第一亚旋回的末期或者暂歇期又有酸性岩浆的重新加入。第一亚旋回分异程度较强,以分离斜长石和钾长石为主,第二亚旋回以分离钾长石为主。燕山晚期江西境内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不是一致的,有由南向北逐渐演化为板内裂谷的趋势。相山地区在141~132Ma之间表现为陆内造山后的伸展阶段,在125Ma附近逐渐演化为板内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