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雷州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沉积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郊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两个泥炭剖面的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在50~30 cal.kaBP期间,此地区气候表现出显著的相对温暖湿润特征,且期间存在多次短尺度的波动,其中千年尺度的Heinrich事件H3—H5在本文中有很好的揭示,其他的一些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与南京葫芦洞石笋和格陵兰冰心氧同位素记录也有较好的吻合。30 cal.kaBP之后,气候转向相对冷干。气候指标的红色噪声谱分析揭示出约1440 a全剖面最为显著的周期,与大洋热盐环流推动的约1500 a的D-O循环周期相似。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中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地区冰量以及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南岭东部大湖泥炭沉积记录的古气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南岭东部大湖泥炭沉积记录的腐殖化度、总有机碳及磁化率等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在可靠14C测年技术的支持下,重建了南岭东部大湖12 ka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发现,约12~9 cal.kaBP,夏季风逐渐增强,降水增多;9 cal.kaBP之后降水减少,季风势力逐渐减弱,其中,约9~6.0 cal.kaBP研究区水热组合状况最好;6.0~4.0 cal.kaBP期间季风降水减少。南岭东部地区近12 ka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北纬33°夏季太阳辐射变化相类似,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气候变化对太阳辐射变化的响应。各气候代用指标序列在反映低纬地区气候变化过程的同时也记录了北半球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信息,这既反映了区域性的气候变化特征,也反映了与全球气候变化较为一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在14C测年的基础上,分析了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屋山泥炭剖面和遂西县下录泥炭剖面的沉积特征及其腐殖化度、有机质含量变化,发现两个剖面在相同时段内的沉积特征和气候环境特征都比较吻合,充分证明了研究区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是控制两个地点泥炭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泥炭腐殖化度敏感地记录了古气候信息,其高值指示气候相对暖湿,低值指示气候相对冷干.50-30 cal ka BP期间雷州半岛北部气候暖湿,30-10calka BP期间气候则相对冷干.将其腐殖化度与格陵兰NGRIP冰芯δ18O对比发现:50-30 cal ka BP期间雷州半岛北部存在多次短尺度的气候冷干事件,其中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很好地响应了Heinrich事件H5-H3.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同区域MIS-3时期气候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比分析前人对MIS-3阶段气候环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 通过冰芯、石笋氧同位素与磁化率等各种代用指标, 对中国不同区域在MIS-3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中国不同区域MIS-3阶段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大背景较为一致的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青藏高原在MIS-3阶段的早期(MIS-3c)和晚期(MIS-3a)较其它区域来说可能温度要高, 降水量更为充沛, 中期(MIS-3b)气候曾经一度变冷变干, 存在着千年尺度的气候转换;东亚季风区主要以暖湿气候为主, 西南季风区则以凉湿为主, 而温湿的气候环境可能是MIS-3时期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区域对比研究还发现, Heinrich事件与D-O循环在中国不同地区同样着存在不少记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