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据此所重建的古气候参数,揭示了该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特征,其演变经过了温湿→凉湿→温和→冷湿→温干→凉较湿→冷湿→温干→凉润→温较干→温干的变化,并与新疆地区,黄土高原以及深海δ^18O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地的古环境变化大致同步,该区由于位置靠西,邻近沙漠,最近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性干旱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2.
渭河盆地距今200—300万年古植被及第四纪下限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渭南W_7孔208块孢粉样品分析,结合岩性和古地磁资料,划分出三个区域性孢粉带.第四纪下限于距今251—244万年的松—桦—蒿孢粉亚带,即俗称之“黄三门”与“绿三门”的界线附近.渭河盆地距今300—200万年间曾出现过多次森林和草原的交替,最后发展为疏林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在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建设,隧道在线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洞口隧道在滑坡作用下产生的病害越来越严重。然而,我国目前在隧道-洞口滑坡体系设计中没有可供参考的受力变形模式,因此本文以隧道-洞口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功东高速公路中隧道-滑坡工程实例的总结及工程地质模型的建立,对滑坡推力作用下的隧道变形模式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将隧道-洞口滑坡分为与滑面相交和下穿滑体两种模式,与滑面相交的隧道直接受到剩余滑坡推力的作用,而下穿滑体的隧道主要承受附加荷载的影响;(2)位于滑体内隧道承受围岩压力、滑坡推力和岩土抗力的作用,可将洞口有刚性支撑的隧道-滑坡结构简化为简支梁,无刚性支撑作用下的隧道-滑坡结构简化为悬臂梁;(3)下穿滑体隧道在附加荷载的影响下,拱部承受多余的压力而受到偏压作用,拱顶形成受拉区域,出现拉张裂缝。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共体格陵兰冰芯计划(GRIP)中的冰芯资料揭示末次间冰期气候具有快速变化的不稳定性特征,而美国格陵兰冰盖计划(GISP2)却不曾发现其不稳定证据。本文通过黄土高原诸剖面的古气候代用指标综合分析认为,末次间冰期,特别是早期气候曾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气候波动,存在不稳定性特征,支持了GRIP结果,表明中国黄土含有极地北大西洋的气候信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记录。   相似文献   
5.
太白山芳香寺剖面孢粉记录的古气候重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秦岭太白山表土孢粉建立的孢粉-气候模型,对芳香寺剖面孢粉数据进行了气候重建,取得了近千年的气候序列(包括年均温、1月均温、7月均温及年降水量).认为小冰期开始于1200aAD,结束于1920aAD,其中冰盛期为1350aAD~1700aAD.这与史料、古湖泊、树轮、冰川研究的结果基本相近。本区的气候变化与太白山南坡佛爷池地区气候的变化基本一致。由于本区位置较低,且位于北坡,所以气温数值较高,波动幅度大,降温幅值较大及年降水量稍大。本区升温时年较差增大,降温时相反,标志着7月均温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从而显示夏季风的兴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攀枝花机场12#滑坡治理工程为背景,通过模型试验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合分析加筋土分层回填对桩-锚-加筋土组合结构加固边坡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回填高度的增加,水平位移主要向后排桩以前的坡面方向发展,竖向位移主要向后排桩以后的方向发展,在后排桩顶部形成位移拱效应;(2)随着回填高度的增加,后排桩顶的填土与桩体存在较大的刚度差异,使得填土的竖向位移在桩顶受到明显约束,因此在后排桩顶回填时宜增设垫层结构来减弱变形不协调问题;(3)随着回填高度的增加,前、后排桩的受力模式从锚固力控制的外侧受拉逐步转化为水平推力控制的内侧受拉,期间锚索承载力逐步发挥,桩身最大弯矩由桩顶逐渐转移到滑面位置;(4)前两级加筋土工况下前排桩锚索轴力增长较快,后两级加筋土工况后排桩锚索轴力增长较快,这表明高填方情况下后排桩身承受更大的水平荷载;(5)通过强度折减法分析各回填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得出随着桩-锚-加筋土组合支护体系的逐步形成,该边坡的稳定性达到了较高的安全系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滑坡段隧道加固技术主要包括滑坡治理和隧道衬砌结构加固,且滑坡治理措施中以抗滑桩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以襄渝线某隧道工程为依托,一方面利用FLAC3D计算分析下托式抗滑桩支档结构的加固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有无支挡结构隧道开挖工况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下托式抗滑桩支挡结构加固作用下,隧道开挖后衬砌变形明显减小,且改善了隧道衬砌的受力状态,尤其对衬砌仰拱处的受力模式改变显著,减小仰拱的变形破坏。(2)下托式抗滑桩支挡结构对隧道以下滑体的滑移和沉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并对隧道与滑面相交处的土体受力状态有一定的改善。(3)下托式抗滑桩加固作用下,隧道衬砌的受力状态有一定改善,尤其对隧道与滑面处变形控制有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隧道发生剪切变形破坏。(4)桩-隧间距对隧道衬砌、滑体地表沉降以及滑带的变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与其位置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对滑面附近位置处的动土压力峰值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由于地震信号具有持时短、非平稳性等特点,为分析其在不同频带的动力响应情况,利用小波包分析频带划分均匀能力和时频局部化性质,对水平向加载的El波进行了分解,从而对其频谱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滑面附近位置处动土压力常常最大,且动土压力在沿桩身高度25 cm及45 cm处均出现了突变,在实际工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两个位置;对微型桩动土压力影响较大的频段主要为第一频带(0.1~6.26Hz)和第二频带(6.26~12.51Hz),在工程应用中应避免这两个频带的地震波与微型桩发生共振;沿桩身高度25 cm处,后排微型桩山侧及河侧的动土压力值均要大于前排微型桩山侧及河侧的动土压力值;而在沿桩身高度45 cm处,前排微型桩山侧及河侧的动土压力值均要大于后排微型桩山侧及河侧的动土压力值。  相似文献   
9.
6月20日,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举办的全省领导干部土地综合整治专题研讨班在山东行政学院开班,来自全省140个县(市、区)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县(市、区)长围绕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处长白皓,山东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殿平出席开班仪式。副厅长张庆坤主持开班仪式。省国土资源厅人事处、办公室等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相似文献   
10.
从原位修复需求、旋喷技术特点等方面分析高压旋喷注浆技术在污染场地原位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根据污染场地原位修复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传统二重管法旋喷工艺参数进行改进设计,以提高旋喷技术在污染场地原位修复中的适用性,并开展现场试验研究以验证参数设计合理性,为后续此类工程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