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6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1.
河南鲁山地区太华群铁山岭组与荡泽河组之间存在确凿的不整合和超覆接触关系。以此发现为基础,结合太华群的建造和构造,以及众多年龄资料等,太华群的层序应重新厘定。将原太华群统归为太华超群,以不整合面为界:上部称上太华群,包括雪花沟组、水底沟组和铁山岭组;下部称下太华群,包括荡泽河组和耐庄组。两者均属太古宙。  相似文献   
2.
关于金堆城钼矿床的成因,以往的资料大都称之为斑岩型矿床.最近有人提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应是斑岩体以外的,或是深部同源岩浆结晶期后分异的产物.有的同志还将金堆城-黄龙铺钼矿田中的矿床分为两类,即以金堆城、石家湾大型钼矿为代表的斑岩型和以黄龙铺、桃园矿床为代表的浅成热液矿床或变质热液脉型矿床.1974年以来,笔者借现场教学之便,曾数次对矿床进行观察,许多现象、特别是近些年金堆城钼矿采场被剥露出的花岗斑岩与钼矿体和热液蚀变之间的关系,表明金堆城钼矿不应是斑岩  相似文献   
3.
科珀克莱姆(Copper Claim)晚元古代地层为白云质、菱镁矿质和燧石质层与长英质碎屑岩的互层。这套地层被认为是在一个克拉通内构造坳陷中堆积的,其中黄铁矿含量在整个层序一般较低,而黄铜矿只集中在两个层位中。这两种硫化物都是以成层浸染状出现在富碳酸盐的细脉中,而在内碎屑中通常很少。岩石学的证据表明,一部分细脉是在其容矿岩层的劈理发育之前形成的,而另一些细脉则是在区域变质作用期间或之后形成的。没有发现热液蚀变的证据。浸染状硫化物的δ~(34)S值在-17.5—+15.8‰之间,与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一致。细脉状硫化物有一个相似的但偏小的δ~(34)S区间(-12.2—+9.3‰),这与浸染状硫化物的再活化产物一致。δ~(13)C值在层状碳酸盐和细脉状碳酸盐之间没有主要的差异,在白云石和菱镁矿之间也没有重大差异。可是,δ~(18)O值却有显著的变化,菱镁矿的δ~(18)O值一般要比白云石高,层状碳酸盐的中值接近23‰,有的比细脉状碳酸盐的中值要高3‰。这些资料表明,早期成岩的碳酸盐反应中一般趋向接近低温氧同位素平衡,接着仅仅在数十度高的温度下,有些细脉便从沉积物的组分中产生,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引起了弱的重结晶和附加细脉的形成,但没有广泛地迭加成岩同位素的动向。含铜的和非矿化的岩石之间同位素的相似性支持铜是在沉积期和(或)早期成岩阶段进入的。细脉碳酸盐含有小的且富Na Cl的流体包裹体,它们主要是次生的,沿着弥合的微裂隙分布。显微测温表明它们是在变质作用阶段,温度接近300℃和埋深4千米的条件下形成的。科珀克莱姆的硫化物符合这样一个总的趋势,即其平均δ~(34)S值随着阿得雷德地槽和斯图特(Stuart)陆架区晚元古代地层时代的变新而增大。这种趋势可能产生这样一种局部环境条件,导致硫酸盐的还原超过了硫酸盐的再补给。换句话说,它可能反映导致海水中硫酸盐大量~(34)S富集的全球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前言纽约西北鲍尔曼特—爱德华兹(Balmat-Edwards)pb-Zn 矿赋存于中元古代格伦维尔系碳酸盐和钙—硅酸盐大理岩中,从1915年此矿发现以来,虽然由于遭受过高级角闪岩变质作用从而导致矿床成因复杂化,但对于它们的形成模式和时代问题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尽管最早的研究者提出过诸如高温岩浆成因和(或)变质成因见解,但现在一般认为矿床的就位是在变质作用之前。这项研究工作包括了福勒(Fowler)矿体矿石和脉石的硫、碳和氧同位素分析,  相似文献   
5.
凡是关于早前寒武纪地球陆壳形成和演化的设想,必须能说明至少自35亿年以来相当大面积的地壳块段的独立的且在方向上具有连贯性运动的原因,这个运动的最小速度可与现代的运动相比。自刚性地壳块段产生以来,板块构造就控制了岩石圈的演化,这似乎是已为大家所承认,并且现在的一种推想即:是板块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而并不是基本机制有什么改变,决定了向目前的威尔逊旋回的非均变地壳演化。要有根据地恢复太古宙构造环境,存在着一些不定因素,它们系由这些原因所引起:可能使原始岩浆面貌消失的低温岩石蚀变;在产生双峰态的和钙碱性的组合中可能的物质源与溶融过程的多变;以及利用“初始”同位素特性鉴别岩石时存在的不一致性等。文中提出,岩浆板块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在岩石圈生长中起了主要作用,同时认为,在地壳大规模分异期间的陆壳再造对太古宙来说要比大多数现时流行模式所承认的要重要得多。最先形成并被保存下来的陆壳被认为与冰岛的演化过程相类似,而后来的绿岩带的发育可能大部分是在大陆内进行的,随后遵循因地壳重新排列而导致的分裂—沉陷模式。大多数高级变质地体被认为比邻近的或上覆的绿岩组合要更老,并且是由于低角度的逆冲而被带至地表位置的。太古宙岩石圈的生长造成了稳定的克拉通它们在早元古宙几乎没有经受什么内部变形。不大稳定的地壳,通过在地壳重新堆积到转换剪切的范围内变化的机制,主要经由伸展又拉长的盆地形成物和对大规模变形起反应,“内硅铝”造山作用,最终会形成活动带。在局部地区,现代类型的汇聚板块边缘,大约在22亿年前就已变得可辨认了,而威尔逊旋回则是到晚元古宙期间才最后确立。  相似文献   
6.
河南鲁山太华群不整合的发现和地层层序厘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鲁山地区太华群铁山岭组与荡泽河组之间存在确凿的不整俣和超覆接触关系。以此发现为基础,结合太华群的建造和构造,以及众多年龄资料等,太华群的层序应重新厘定。将原太华群统归为太华超群,以不整合面为界:上部称上太华群,包括雪花沟组,水底沟组和铁山岭组;下部称下太华群,包括荡泽河组和庄组。两者均属太古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