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4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吉林省境内红星构造带(已发现油田)和杨柳青构造带(未发现油田)为试验区,首先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研究间接参数特征,确定有利相带和有效圈闭,并在有效圈闭上选择了39个2×2cm时窗。在时窗内提取与地震波动力学有关的信息,即频率、振幅、频谱能量等,然后对这种信息进行统计计算,获得振幅方差等九个参数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已知油气藏出发,对未知圈闭油气状况进行了三级预测,指出了最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地震多参数预测油气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杨丙中 《地质论评》1965,23(6):488-491
松辽平原早白垩世伏龙泉下部黑色泥岩中,碳酸钙的含量较高,方解石脉广泛发育。关于这些方解石脉的成因,有人认为,是岩浆期后低温热液活动的产物;亦有人认为是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根据笔者观察研究的结果,该区方解石脉的成因与生物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伊舒地堑早第三纪盆地的结构、充填形式和充填序列以及区域构造格局表明,它属于我国东北部(东部)新生代裂谷系中的一部分,其发育级别低于辽河裂谷盆地带,而优于佳伊地堑北段,为一初始裂谷盆地。该盆地经历了裂谷前隆升剥蚀(晚白垩—古新世)、张裂深陷(始新世)、充填淤积(渐新世)和后期改造(早第三纪末)四个阶段的演化。与我国东部其它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演化近同时同步。地堑中5000多米厚的早第三纪陆相沉积物具有良好的生储油条件。同时地堑的构造-沉积演化决定了所形成的油气藏具有个体多而细小的特点,在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形成复式油田。  相似文献   
5.
1972年我院曾经在河北北部震旦纪铁岭组薄层灰岩的裂隙中发现了油苗;今年我们在该地区背斜核部震旦纪雾迷山组地层中,也发现了大量油苗。 一、油苗产状 近东西向双洞背斜倾伏端从东向西沿核部掘进的荧石矿开采平巷中,距离巷口60米处见一条南北向破碎断裂带,宽达1.5~2米,黑褶色原油便从雾迷山燧石条带灰岩的  相似文献   
6.
杨丙中 《地质论评》1959,19(6):247-250
河北省东北部震旦纪大红峪地层的安山玄武岩流,分布面积达4000余平方公里,东起遵化,西至怀柔,南起蓟县,北至兴隆。(图1)笔者曾在陈崎,吴郁彦两位先生的指导下,对于兴隆八区茅山乡一带的火山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构造特征、演化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建造”与“改造”特征的综合分析,划分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构造带:早古生代(1-2)陆缘逆冲带;晚古生代(D1)混杂岩浆碰撞带;晚古生代(D1)火山岩浆岛弧挤带;晚古生代(D2-3)弧后盆地褶皱带;晚古生代(C1-P2)陆缘盆地褶皱带以及中生代前陆盆地平缓背斜带等6个构造带。自古生代以来,曾发生了两次拉张-碰撞(闭合)-推覆的演化过程,均表现为“北挤南拉”和“北老南新”的构造迁移,直到二叠纪末期,相当于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全区发生大规模褶皱变形和挤压推覆。最后依据构造特征和演分分析结果,笔建议在双井子级盆地褶皱带具备良好石油地质条件的有利油气区做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8.
阿里地区蛇绿岩—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质概况 藏北阿里地区蛇绿岩——混杂岩带主要位于喀喇昆仑山系与冈底斯山系之间的日土——革吉——改则一线的巨型构造带上。该蛇绿杂岩组成一个东西长约五百公里、南北宽数公里(最宽处可达数十公里)的不连续带。该带由日土县的班公湖——董吉、甲岗、革吉县的札果,改则县的麻米雪山、洞错等多个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组成。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东部地区推覆构造与油气勘探趋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杨丙中 《地质论评》1960,20(4):168-171
1958年,笔者同李天民、郑国璋等同志对某地前震旦系伟晶岩中的铀钍矿化地段进行了数十天的工作,收集了一些实际资料。现在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及镜下鉴定结果,对伟晶岩中的铀钍矿的成因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