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东海陆架作为华夏地块东部的重要块体,其成因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关键是对其变质基底情况认识不清。本文通过对东海陆架西部舟山群岛变质表壳岩开展调查与研究,在其中的大衢岛发现了具有“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特征组合的高压麻粒岩,通过计算压力-温度视剖面图确定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860~890℃、(1.28~1.32)×106 kPa,具有顺时针样式温压演化轨迹;峰期后经历近等温降压(ITD)过程,反映了加厚地壳的快速减薄过程,其成因很可能与造山作用有关。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该高压麻粒岩的变质时代为(247.9±1.7)Ma,代表了峰期后麻粒岩地体抬升阶段年龄。变质表壳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介于963~339 Ma之间,既不属于新元古界陈蔡群,也不属于古元古界八都群,可能是一套独立的变质沉积建造。尽管其变质时代与华夏板块印支期退变榴辉岩相近,但变质过程迥异,可能不是同一造山带产物。  相似文献   
2.
超高温变质作用对认识大地构造- 热演化以及地壳成分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南极大陆发育典型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于不同的构造域。主要的超高温地质单元包括内皮尔杂岩、茹尔(赖于尔)群岛、拉斯曼丘陵、吕措- 霍尔姆杂岩以及席尔马赫丘陵等。不同地质单元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规模不同,恩德比地内皮尔杂岩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广泛(~15000 km2),而席尔马赫丘陵等地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有限,超高温变质作用规模与出露特征的不同可能暗示了不同的成因机制与热源。各超高温地质单元中发育丰富多样的超高温矿物组合,如假蓝宝石+石英组合、斜方辉石+矽线石组合、尖晶石+石英组合以及含大隅石、刚玉、三元长石或富Al斜方辉石的矿物组合,在变质基性岩中还发育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高钛角闪石等矿物组合。丰富多样的矿物组合为研究超高温变质作用矿物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不同超高温地质单元,乃至同一超高温地质单元内不同区域的P- T- t轨迹类型不同,如有些超高温变质作用具有显著的近等温减压轨迹,而有些超高温变质作用主要记录近等压降温轨迹,反映了不同的演化历史或构造背景。南极大陆超高温变质作用可分5个期次,包括中太古代晚期(2850 Ma),新太古代末期—古元古代早期(2585~2450 Ma),新元古代早期(格林维尔期,约1000~900 Ma?),新元古代晚期(泛非期早期,650~605 Ma)和新元古代末期—早古生代(泛非期晚期,570~500 Ma),与超大陆(或超级克拉通)演化存在密切联系。不同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板块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有关,如弧后盆地或造山带垮塌阶段等;但超高温变质作用并不局限于现今板块构造体制。南极大陆多数超高温地质单元的研究程度还相对较低,对其矿物反应机制、变质演化轨迹、形成时代及持续时间、熔融反应及熔体成分演化等还缺乏深入认识,制约了对这些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热源、动力学机制和构造背景等的准确解释,将来需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