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
阿利曼  王君  冯锦明  李秀连 《大气科学》2016,40(5):1073-1088
本文利用1979~2014年NCEP-DOE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2375份航空器空中颠簸报告资料,研究中国东部区域高空颠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简称“海温异常”;空间范围:5°S~5°N,120°~170°W)的关系以及产生这种关系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高空颠簸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存在显著时空相关关系,其原因是高空纬向风引起的垂直风切变是构成高空颠簸时空分布的主导因素。中国东部夏季高空颠簸与海温异常存在正相关关系;冬季呈现南北两个正负相关区:以30°N为界,北部区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南部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30°N急流轴附近区域无显著相关关系。海温异常影响中国高空颠簸时空分布的可能原因是海温变化引起对流层高层温度出现异常,进而影响温度的经向梯度,导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出现异常(夏季,急流轴南侧出现西风异常;冬季,急流轴北侧出现东风异常,南侧出现西风异常)。高空纬向风的变化导致纬向风的垂直梯度和经向梯度出现异常,最终影响高空颠簸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流层高层温度的异常变化可能是由与热带海温异常相关的平流层水汽变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3.
针对神东矿区煤层埋深浅、上覆基岩薄、厚松散含水层的地质条件,在回采期间,尤其是在第一次老顶断裂后,极易发生溃水溃沙。为了实现安全回采,研究了极具代表性的上湾煤矿12207工作面切眼区域,通过对该区域冒落带和导水裂隙高度,防水、防砂煤岩柱高度的研究,预测了矿井涌水量。依此为依据,采取了水文地质补勘、施工直通泄水孔、井下探放水、地面注浆等工程措施和井下工作面排水系统的建设等措施,实现了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4.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超压演化与流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超压体系是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地质流体的运移和聚集,更为勘探带来安全隐患。以实测地压和油田水化学数据为基础,对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和须二段现今地层水矿化度与现今压力系数关系进行比较,结合地层水特征系数和阴阳离子关系,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对须四段和须二段压力演化史与地层水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考察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压系统演化与地层水演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须家河组超压发育与地层水具有密切的联系:(1)须家河组储层段压力分布范围较广,在弱超压至超强压之间,须二段属于中超压而须四段属于超高压,平面分布中须二段探测井中矿化度随压力系数增加而减少,须四段则相反;(2)在压实过程中,由于流体排驱受阻导致"欠压实"超压的产生,随着超压的不断积聚,局部出现裂缝,导致地层水更加强烈的混合作用和运移;(3)生烃作用导致自生压力增大,地层水离子水岩作用强烈,造成流体包裹体与现今地层水离子成分分异;(4)构造挤压抬升过程中,须四段裂缝不发育,压力进一步升高,须二段则产生泄压,出现了凝析水和水侵现象,造成须四段和须二段现今地层水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新疆伊犁河谷区北依天山、南濒伊犁河,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南倾斜,地形复杂。为推断勘查区内地层岩性和含水层结构,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进行物探工作,通过对钻孔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显示,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该地区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大,曲线完整圆滑,分层能力较强,数据采集质量高,适宜于本测区水文地质勘探。利用EH4低频探头开展低频探测,有效勘探深度可达1 000 m,能够查明勘查区内伊犁河以南的大厚度第四系覆盖层。同时对区域内测井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区内主要地层岩性的电性特征,其结果与特征剖面分析推断结果基本一致,利用剖面特征分析获取的地层电性特征可以作为剖面成果推断解释的依据。通过本次物探工作查明了区内地层电性变化特征,推断解释了第四系覆盖层岩性及其厚度,有效指导了区内钻孔布设工作,对解决当地长期以来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16年6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64个国家自动观测站逐日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常规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等对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时间分布特征、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和天气分型,结果表明:1)36年淮河流域共发生45次连续性暴雨,2000年的最多,19982008年是高发期,近10年较少,年出现次数无明显减少趋势,存在2~4年和4~6年两个周期;7月连续性暴雨次数最多,6月的最少,旬分布呈正态分布;最长连续时间5天,连续2天的最多。2)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高空急流在方向转换的过程中,降水有24h左右的减弱期,低空急流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加强,白天减弱。3)连续性暴雨按照500hPa影响系统,分为低槽型、副高边缘型、西北低涡型三类。4)以不同类型的3次典型连续性暴雨为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高度距平场、水汽输送、高低空急流等方面探讨了连续性暴雨的维持成因,3次连续性暴雨的发生与异常的500hPa大气环流、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和持续偏强的水汽输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研 《甘肃地质》1994,3(2):9-17,T004
本文是笔者对不同预应力度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荷载下挠度和裂纹开展作连续27个月、对不同含筋量混凝土试件收缩、徐变作连续24个月观测记录。根据大量数据分析后获得的成果之一。该成果于1990年12月经交通部科技成果鉴定通过。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额肯阿尔斯楞地区以Spiriferella saranae—Yakovlevia mammata为代表的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包括18属27种,均为北极区和我国北方槽区冷水型常见分子。按其组合特征,地层时代相当阿丁斯克阶早期。这套以粗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的沉积,富含腕足类而缺失类,实际是北山地区下二叠统双堡塘组的东延部分。该化石点正处在我国北方槽区西段的最南缘,故在研究地层区划、生物区系以及古地理再造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中简要介绍了中泥盆世Kayseria的时空分布及生态环境,对内蒙古西部珠斯楞海尔罕地区所含Kayseria的共生组合,与捷克、波兰等地进行了对比;指出本区中泥盆世生物地理区系隶属于旧世界领域。该组合属的分异度和丰度均较高,反映了平底浅海静水底栖组合2-3(Benthic Assemblage2-3)的特点。由于组合中的Kayseria的外形和内部构造较特殊(腹、背均具中槽,并有双重腕螺)、历时短,可作为特征属,故建议命名为Kayseria群落。最后描述了本区中泥盆统依克乌苏组上部Kayseria的两个新种:K.neimongolensis(sp.nov.)和K.lacrimiformis(sp.nov.)。  相似文献   
10.
北山地区早二叠世“哲斯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研 《甘肃地质》1995,4(1):14-20
北山地区下二叠统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及火山岩,属活动型滨海-浅海沉积。在弱水以东的巴丹吉林地区称为埋汗哈达组和阿其德组,由下而上共识别为4个腕足群落:(1)Spiriferella-Kochiproductus群落;(2)Eliva-Alexania群落;(3)Paramarginifera-Transennatia群落;(4)Waagenoconcha-Linoproductus群落。在弱水以西的马鬃山地区,划分为双堡塘组和金塔组,原定菊石滩组可能应归并于双堡塘组,仅上述的第1个S.-K.群落较发育。据生物对比,本区下二叠统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华南的栖霞期至茅口期。上述群落具“哲斯动物群”特征,但与哲斯地区不同的是,本区缺失科而富含菊石。其总貌仍属北极海冷水型动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