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邑市位于山东省北部莱州湾南岸,南北狭长,南部为丘陵,中部和北部为平原,潍河纵贯南北。在查明市域内各种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将昌邑市划分为4个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和1个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带,针对各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同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煤矿采空沉陷预测因素分析及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空沉陷的预测是矿山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依据,该文论述了影响煤矿采空沉陷预测的各种因素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易操作、直观、可动态管理的计算方法,以及矿山在开始采矿之前必须开展地表岩移监测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东亨达煤业茅庄矿开采30多年来,形成了多个层平巷同时作业的情况。在对各层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保障和考勤管理时,准确的定位是关键。通过采用新的符合《AQ 6210-2007》标准要求的高感知度无线通信技术,亨达矿业实现了各作业层的人员准确定位和考勤。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5.
山东亨达煤业茅庄矿开采30多年来,形成了多个层平巷同时作业的情况。在对各层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保障和考勤管理时,准确的定位是关键。通过采用新的符合《AQ 6210-2007》标准要求的高感知度无线通信技术,亨达矿业实现了各作业层的人员准确定位和考勤。  相似文献   
6.
采空沉陷的预测是矿山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依据,该文论述了影响煤矿采空沉陷预测的各种因素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易操作、直观、可动态管理的计算方法,以及矿山在开始采矿之前必须开展地表岩移监测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补充勘探成果分析,该次补充勘探共施工钻孔34个,总工程量为11366.38m;所有钻孔均进行了测井工作,测井总工程量为11295.20 m;对钻孔坐标及高程进行了测量工作,采取16个样品进行了煤质化验。勘探区可采煤层4层(3上,3下,16,17),平均总厚度为9.18 mm。可采煤层中3上,3下煤层为稳定煤层;16,17煤层为较稳定煤层,均为简单结构。共获得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共150.7万t。  相似文献   
8.
透水事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隐患之一,不仅造成生命威胁,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菏泽茅庄煤矿主斜井穿越含水量十分丰富的流砂地层,亟待进行喷浆防渗加固。该文介绍了菏泽茅庄煤矿主斜井的高喷灌浆防渗加固的工程概况、旋喷桩施工设计、施工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生产工作提供一定的施工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补充勘探成果分析,该次补充勘探共施工钻孔34个,总工程量为11 366.38m;所有钻孔均进行了测井工作,测井总工程量为11 295.20 m;对钻孔坐标及高程进行了测量工作,采取16个样品进行了煤质化验。勘探区可采煤层4层(3上,3下,16,17),平均总厚度为9.18 mm。可采煤层中3上,3下煤层为稳定煤层;16,17煤层为较稳定煤层,均为简单结构。共获得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共150.7万t。  相似文献   
10.
张作礼 《山东地质》2014,(10):39-41
厚煤层水淹区残余煤量的回收一直是衰老矿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残余煤复采安全技术研究对资源枯竭的老矿井有着再生的作用并能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该文对水淹区残余煤量的复采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老空水的贮存及残余煤量的赋存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合理疏放老空水、优化巷道布置和开采工艺设计,对原已搁弃的呆滞煤量进行了充分的回收,为类似条件下残余煤的回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