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本文所指的强化地勘单位内部管理包含二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即加强地勘单位内部管理的功能,使多种手段和形式的管理工作覆盖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防止出现管理的漏洞,以利于“放开、搞活”和管好;二是优化,即通过对管理本身的改革,不断变革和改造封闭生产型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开放式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更好地提高地勘单位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湖南地矿局在回顾“七五”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八五”地质找矿工作的“瞄准矿种,选准靶区,完善布局,加强管理,优质高效,力争突破”的24字方针.即:主攻国家急缺、省内急需而又有良好找矿条件的矿种(金、银、铜、锑、铅锌、原生金刚石),适当兼顾省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其它矿产;在全省优选出主攻靶区,提高宏观布局和微观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保持各大类地质工作协同发展和多种找矿手段、方法的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在宏观上实行分片划区的管理,微观上实行立项、施工、质量、成果全程监控;树立全员质量意识、成果意识和效益意识,力争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 (1 984/1 985 )现场及后续工作资料 ,并与其它纬度有关海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研究海湾充氧的底层水及弱氧化性的表层沉积物环境 (锰氧化物为优势氧化剂 )中 ,底栖生物较为丰富 ;而在垂直深度 5 - 1 0 cm以下 ,硫酸盐还原反应遏制了底内多毛类动物等的向下繁衍。测区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是在特定条件下演化的结果 ,南大洋气候寒冷 ,碳酸盐溶解度较高 ,但其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钙离子却并不高于其它纬度海区 ,因此钙离子的不足可能限制了需要钙质碳酸盐形成外壳的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的繁衍而造成其在研究区域壳薄且所占比例较少的分布特征。上覆水温与底栖多毛类的生长有一定的关系 ,这可能表明南大洋测区该类生物尚未完全适应极区的寒冷气候。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受活性有机质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南极磷虾不同部位中氟含量的测定,结合氟在测区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南极磷虾体中其它元素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氟在磷虾体内的分布和赋存形式,并对其可能的富集机理及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西南极海碘的早期成岩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84—1985年南极夏季(12—2月),对南极半岛西部海域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获得27个表层(抓斗)沉积物和两个剖面样(箱式)的地球化学资料。从测区碘的成岩分布中,我们追索到某些与碘的早期成岩和生物地球化学有关的双向过程记录。碘的含量分布依赖于生源物质,生源碘的再生产主要发生在成岩早期,其再生产过程与沉积有机氮的释放密切相关。测区两个剖面样20cm以浅,碘含量降低幅度可达50%(M1)和36%(R2),M1站的平均再生产速率估算为2.3×10~(-2)μg/(g·a)。间隙水碘含量对埋藏时间作图的表观直线性,提出了上述沉积剖面早期成岩生源碘再生产中扩散释放的零级动力学方程: I~-=180+21T(M1),I~-=142+28T(R2)它们回归海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体系的通量分别为: F_(M1)=-5.8×10~(-7)μg/(cm~2·s),F_(R2)=-8.3×10~(-7)μg/(cm~2·s)早期成岩环境的酸碱度、碳酸盐平衡体系和氧化还原条件对生源碘的再生产释放有较大影响,碱性和还原条件有利于碘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测区沉积物和间隙水小的氟含量(分别为200~395μg/g和1.18~1.92μg/ml)均远低于所报道的大洋区域平均值(分别约为540μg/g和2.7μg/ml)。研究结果表明,测区沉积物中氟含量分布主要受周围岛屿风化基岩的化学成分制约;沉积物中主要含氟矿物:萤石/磷灰石、黄玉、黑云母等含量极低,氟在沉积物中赋存的矿物相主要与角闪石[AX_2Y_5Z_8O_(22)(OH·F)_2]有关。氟含量与碎屑矿物中角闪石的体积比间的关系式可大致表示为:氟含量=217+361nV_H;间隙水中的低氟主要由测区化学风化不发育及氟的钙盐沉积所致。此外,沉积物中强阴离子(HCO_3~-)可交换态含量仅约为太平洋(亦道附近)的1/10、中国南海的1/4和浙江东部沿海的1/2,也反映了测区沉积物中易参与固-液相交换的氟离子含量较低,由此也必将导致间隙水中的低氟。沉积有机质的分解对间隙水的氟含量有一定的贡献,但这种氟易于为沉积物固相所捕获。测区沉积体系中氟的固-液相转换与分配机制可初步描述为: 有机质(氟)垆苎些苎苎苎蟹间隙,k苎苎苎些苎竺些鱼坚固相 (氧化物) 还原 一”—— ,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机理。氟的积聚不仅来自海水 ,且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清光绪22年以来17个时段的多种历史地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面积的时序变化,探究空间演变特征。结合水利部门发布的典型年份监测数据,检验了遥感获取的湖泊面积精度,误差仅为0.62%。结果显示: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从1896年的5216.37 km2减少到2019年的2702.74 km2,萎缩率为48.19%。1949年前的53年为明显萎缩期,年均萎缩15.66 km2;20世纪50年代为陡崖式萎缩期,年均萎缩139.05 km2;20世纪60—70年代为快速萎缩期,年均萎缩21.66 km2;1980年以来为基本稳定期,年均萎缩0.13 km2,面积仅减少了5.10 km2。就具体湖泊而言,东洞庭湖是各通江湖泊中面积萎缩最大的湖泊,减幅为922.60 km2;其次是目平湖,减幅为588.05 km2;再次是南洞庭湖,减幅为448.37 km2;七里湖的面积变化很小,但经历了先扩张后萎缩的过程。1998—2002年实施“退田还湖”工程,洞庭湖面积增加了10.50 km2。总体而言,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大通湖的封闭析出、整修南洞庭湖的湖垸置换与南迁、围垦西洞庭湖的局部残存、东洞庭湖的三面合围以及1998年特大洪灾后有限的“退田还湖”。本文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战略提供了客观资料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地质工作不仅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地矿部门虽然有大量富余人员存在,但不少地质队技术  相似文献   
10.
The cau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fluoride in Antaractic krill is studi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de change in the cuticle of the krill before and after moulting. Associated with other related information, the source and accumulating mechanism of fluoride in krill are also dis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as an inorganic medium the cuticle of krill has the second concentrating function and action to fluoride after moulting,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biological action of the krill. The fluoride is concentrated from seawater, which is prosecuted mainly in the form of ion ex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