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202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通过杭州清水湾别墅区滑坡结构、变形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滑坡主要是由于人工不适当开挖边坡造成斜坡地质体临空、雨水渗透诱发土体失稳下滑而形成的,通过计算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对斜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并提供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水系演化过程及其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第四系沉积物的沉积时代、沉积类型及盆山耦合与迁移规律,将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水系变迁划分了4个阶段:早更新世小型内陆盆地无序水系阶段;中更新世冰川水系与东流水系阶段;晚更新世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向南溯源侵蚀阶段;全新世黄河外泄水系形成与发展阶段。根据研究区及相邻地区黄河水系和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的溯源侵蚀发展历史及趋势分析,认为研究区未来水系发展趋势不一定是加鲁河袭夺鄂陵湖、扎陵湖两湖及黄河水系,而可能是黄河加快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鄂陵湖和扎陵湖将逐渐消失成为河流,黄河水系最终将袭夺柴达木内陆盆地水系。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光谱下许氏平鲉的消化代谢水平及外周激素节律,在5种光谱(红光、绿光、黄光、蓝光、白光,光周期12L∶12D)下,通过对许氏平鲉的血清、肠道、肝脏进行24 h (8:00,12:00,16:00,20:00,24:00)取样,结果显示:不同的光谱下许氏平鲉的消化代谢酶活性除胰蛋白酶(TRY)外均具有节律性,红光、黄光下α-淀粉酶(α-AMS)、脂肪酶(LPS)活性的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左移;胰蛋白酶活性无时间差异性;在绿光、黄光及红光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发生左移,在五种光谱环境中,红、黄光影响消化酶活性峰值提前出现;丙酮酸激酶(PK)活性在绿、蓝及红光下峰值相位左移;己糖激酶(HK)的活性在绿、蓝、黄光下,其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发生左移,在五种光谱环境中,绿、蓝光影响代谢酶活性类峰值提前出现。许氏平鲉血清中褪黑素含量呈现昼低夜高分泌水平;皮质醇的含量表现为在白天降低,午夜显著升高至最高值后又持续降低。峰值相位的改变预示着生理节律的变动,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光谱可以影响鱼类的生理代谢节律,在今后养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光谱对养殖生物的生物学作用,进而制定更为合理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4.
论如何做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和主要内容,通过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论述,总结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得出了正确的管理方法是完成项目目标的保证,希望探索出一条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5.
根据沉积分析和ESR、OSL1、4C测年数据,对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成因划分和时间约束,为第四纪以来高原隆升重大事件及其引起的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时代依据;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演替对第四纪的环境变迁过程进行了探讨:早更新世湖积地层中出现具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针叶林植物群和中更新世冰碛物覆于早更新世地层之上是研究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转折标志;第四纪盆山耦合关系非常明显,山系隆升与沉积盆地具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近2ka以来风成沙沉积的气候变迁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都兰县巴隆乡阿拉克湖东岸风成沙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近2ka来经历了4个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阶段:温暖期出现在20~180,330~410,700~920,1140~1380a;寒冷期出现在180~330,410~700,920~1140,1380~1920乱温暖期气候为温干偏湿,寒冷期气候为温凉干旱.其中700~920a出现丰富的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漆树、乔木植物发育的孢粉组合,是近2ka中该地区气候最为温暖和潮湿的时期,提供了西部也存在与东部唐代温暖期对应的证据.1500a以后沉积的风成沙中已找不到足够能分析环境的孢粉数量,说明进入“小冰期”后无论是乔木植物还是草本植物的数量都迅速减少,到现代该地区乔木植物已基本绝灭.考虑到该地区人口密度很低,人类活动不应成为造成该地区乔木植物绝灭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应归为长达300多年的“小冰期”寒冷和干旱气候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青海都兰县巴隆乡阿拉克湖东岸风成沙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近2 ka来经历了4个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阶段:温暖期出现在20~180,330~410,700~920,1 140~1 380 a;寒冷期出现在180~330,410~700,920~1 140,1 380~1 920 a.温暖期气候为温干偏湿,寒冷期气候为温凉干旱.其中700~920 a出现丰富的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漆树、乔木植物发育的孢粉组合,是近2 ka中该地区气候最为温暖和潮湿的时期,提供了西部也存在与东部唐代温暖期对应的证据.1 500 a以后沉积的风成沙中已找不到足够能分析环境的孢粉数量,说明进入"小冰期"后无论是乔木植物还是草本植物的数量都迅速减少,到现代该地区乔木植物已基本绝灭.考虑到该地区人口密度很低,人类活动不应成为造成该地区乔木植物绝灭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应归为长达300多年的"小冰期"寒冷和干旱气候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东段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与地貌变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东昆仑山的现代地貌格局为一系列北西西向的山系和盆地(谷地) 相间列, 第四纪沉积和岩相分布与地貌格局存在良好的匹配性, 第四纪不同时代沉积反映了山系的成山作用过程.显著地貌分异首先出现于北部的布尔汗布达山, 即早更新世中晚期(1525ka), 表现为受布尔汗布达山地貌控制的其南部山脚的早更新世中期(1525ka) 左右冲洪积物的始现.南部马尔争—布青山的成型发生于早中更新世之交, 这次成山作用在整个青藏高原昆仑—黄河源地区具有广泛影响.更南部的查哈西里山在1113.9~979.6ka间的沉积特征也显示了这一事件的影响, 即由湖相转变为冲洪积相, 但在这一时期查哈西里山总体仍为沉积区, 山系并未形成, 山顶最高层位粗冲洪积物的砾石成分统计和砾石扁平面产状统计仍显示物源来自北部, 沉积与北部隆起的马尔争-布青山有关, 查哈西里山真正隆起高于两侧, 应发生在晚更新世.伸展断裂组合与地貌之间的良好耦合关系表明, 东昆仑地区山体的崛起与伸展断裂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山系突出于高原面的成山作用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的伸展作用, 这一伸展作用应与青藏高原整体隆升后边缘的重力失稳垮塌及均衡作用相联系, 这种伸展垮塌随着时间的迁移向南发展.   相似文献   
9.
光作为一个复杂的环境因子,对鱼类的存活、摄食、生长及视觉均产重要影响。为了探究LED光谱对许氏平鲉(Sebastods schlegelii)视网膜结构和视网膜各层细胞数目与厚度的影响,本文选取1 000尾许氏平鲉幼鱼(体质量为38.80±0.43 g、体长为10.20±0.17 cm)分别养殖在5种光谱下(蓝光(λ450 nm)、绿光(λ525 nm)、黄光(λ590 nm)、白光(λ460 nm)、红光(λ630 nm)),其中白光组为对照组,其余4组为处理组。经过为期60 d的处理后,分别对各组的视网膜进行取样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的LED光谱对许氏平鲉的视网膜结构未产生影响,但各个光谱下视网膜细胞数目略有差别,在5种不同光谱条件下,在单位面积(100μm×100μm)内,蓝光组内网层细胞数量(24.33±2.08)显著低于白光组(P<0.05);红光组外核层细胞数量(33.33±3.51)显著低于除白光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通过对比各个光谱下视网膜各层细胞数量可得,蓝光组与红光组数量最少,其他各层差异不大。综上所述,饲养于不同光谱处理组的许氏平鲉幼鱼的视网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