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8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崇明东滩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崇明东滩的沉积环境,了解崇明东滩的植被、水动力等对沉积的影响,对崇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观测和采样实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沉积物中含有细砂、粉砂、黏土,其中粉砂是主要组分。塑造滩地的动力以潮汐作用为主,波浪作用居于次要地位;②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自北线断面向南线断面、自高潮向低潮滩有逐渐变粗、分选变差的趋势,且平均粒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③潮滩季节性冲淤变化主要是与不同季节水文条件的差异性、潮滩植被季节变化及风暴天气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崇明东滩采集的表层样和柱状样品,进行样品的总磷(TP)、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以及有机质含量等的测定,分析了磷的分布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1984年夏季东海水团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Q型聚类分析中的夹角余弦法,以相似矩阵为主要依据,对1984年夏季东海82个大面温盐测站,进行了水团的聚合归类。仅表层就二级分割为5个水团:黑潮表层水,台湾暖水表层水,大陆沿岸水,东海陆架变性水和黄海表层混合水。表层之下的水团类型与其上类似。该结果与T-S图解和地转流法获得的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本文引用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二维非线性模式作了长江口海域潮流场数值模拟,该海域系半日潮为主,故仅考虑M2和S2两个主要分潮,时间步长为310秒,空间步长为5海里,计算和现场观测值拟合得很好,分析1/12T—T的整个潮流场表明,存在两个不同的潮流系统,即外海(122°E以外)的顺时针向潮流和长江口门附近的往复潮流(122°E以内),涨潮流历时小于落潮.  相似文献   
5.
崇明东滩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崇明东滩3个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分布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较大,在0.3%~1.07%之间。在垂向分布上,表层/亚表层含量高且变化复杂,主要与该层沉积物颗粒较细并大量接受当地有机质输入有关;中层有机碳含量逐渐变小,下层有机碳含量较小且变化不大,但有几个峰值出现。3个柱样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变化特点也不相同,说明其受物源输入、沉积环境、生物化学作用、矿化程度及物理扰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崇明东滩现代地貌过程实地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对崇明东滩进行的实地观测,结合遥感影像等资料,可以看出崇明东滩夏季淤积大于冲刷,冬季冲刷大于淤积,季节性冲淤变化北部比中、南部更为显著。由于潮流等作用,潮沟系统由南向北呈现减少趋势,东滩中部发育最快,也是整个崇明岛向海延伸的方向。人类高强度的活动改变了潮滩的自然属性,使潮滩自然分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崇明东滩地貌发育过程中的活性铁变化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3年在崇明东滩采得的CDS、CDM和CDN三个典型沉积物剖面样品,测定了其中的Fe3 、Fe2 、Fe3 /Fe2 以及有机碳、粒度等特征参数,分析了活性铁分布变化特征并对其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Fe3 含量在整个研究区域均是从表层向下逐渐递减的,Fe2 含量逐渐增加。从实验结果判断,所研究区域沉积环境上层以氧化环境为主,呈弱氧化型,中下层以还原环境为主。分析发现其分布变化受粒度、有机碳的影响,氧化还原界面与中、高潮滩划分界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8.
滩地水准测量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1—1983年浙江省滩地水准测量所得的资料,简要介绍了在滩面上进行水准测量的不利因素及其克服的方法。并估算了水准仪、经纬仪测滩结果的误差范围。  相似文献   
9.
崇明东滩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对崇明东滩45个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表明:潮滩沉积物绝大部分以淤泥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16.1—46.5μm。沉积物粒度组成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高—中—低潮滩依次出现细粉砂、中粉砂和粗粉砂;从潮滩北部至南部,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上述特征与水动力条件基本对应,同时也受到植被分布状况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巢湖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3年7月用活塞取样器在湖泊靠近河口附近和湖泊内沉积最深区域内布点采集了柱样,对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等的测定,并对碳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C4柱样样品有机碳含量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一个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的特点,AC3柱样整体上为缓慢渐变态势。AC4有机碳与细颗粒、总氮含量的相关性高于AC3柱样。两柱样的C/N比值垂向变化表明沉积物中的内、外源有机质在湖泊有机质中各占有一定比例,同时也反映了它们物质来源上有差异。可见由于位置差异导致的水动力条件、物源变化和降解作用等不同因素对其含量变化及C/N比值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