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9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9年中日青藏高原冰川联合考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2.
在东天山冰川上,积累和消融是在暖季同时发生的,故分别对积累量和消融量的测量是困难的。为了单独估算积累和消融,夏天我们在D-5冰川附近进行了气象观测。与地面气温相比较,发现冰川上气温比较低,且具有较小的日变化幅度。由高空天气图的分析可知,降水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来自极地的冷槽。固态降水发生的频数(S:%)和地面气温(T:℃)之间的关系对冰川积累很重要,这种关系(S=25T 108)可由观测结果得到。消融(a:厘米水层)和日积温(∑T:日平均气温之和,℃·日)也可由关系式(a=1.5∑T)得到。通过这些关系的应用,我们可以估算冰川上积累、消融和物质平衡。除冰川为具有高反射率的新雪所覆盖面外,计算的物质平衡和观测结果很吻合,气象条件和物质平衡与尼伯尔喜马拉雅山冰川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1981年夏天对东天山冰川进行了粒雪层研究。 本文系通过对从冰川上取得的雪-冰岩芯进行分析来解释长期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粒雪岩芯取自博格达峰北坡D-4冰川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深度为表面以下2—6米,工具为手摇钻。 对冰雪样品进行了地层学描述和物理性质测量,还做了氧同位素含量分析。应用这些资料,试图就年层的估算和附加冰的形成给予地层学解释。在D-4冰川几个不同点上,发现年净平衡的在1000毫米附近变动,和以前在邻近冰川区得到的降水量相比是一个意外的值。 用花杆法在D-4冰川上测量了物质平衡,发现在最暖季节,该冰川的物质平衡与海拔高度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1981年7月至8月,我们对博格达北坡冰川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冰川学研究。 结构要素,诸如沉积和动力结构以及冰川波动所造成的结构,分别在4号和5号冰川的表面做了观测,并绘制了这两条冰川的结构图。 4号冰川结构简单,而5号冰川则比较复杂。我们对5号冰川的内部结构分类做了尝试。 观测了这两条冰川的冰面运动和冰层中岩屑的产生。测量了5号冰川表面变形和末端位置的变化。该冰川平均日变化速度5—10厘米,从1981年的8月初到9月初其末端后退约1—3米。  相似文献   
5.
1987年中日联合西昆仑冰川考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山位于青海以西,新疆与西藏之间,是青藏高原西北部最高大、最雄伟和现代冰川最发育、最集中的山岭,最高峰昆仑峰(85°55′E,35°19′N),海拔7167m。据  相似文献   
6.
冰川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了解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循环及其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1981年夏天为化学分析曾采集了降水、冰雪以及融水的90个样品。这些样品带至名古屋大学进行了F~-、CI~-、SO_4~(2-)、NO_3~- 和K~ 、Na~ 、Ca~(2 )、Ms~(2 )的测定。划分出五组:新雪、雪盖、冰川冰、污化层以及表面融水。计算出各组每种离子的平均浓度和均方差。给出了各组浓度变化的总趋势。污化层中阴离和阳离子的浓度较其它组高2至7倍。  相似文献   
7.
3号冰川从积累区到消融区坡度很陡,是一条复合型冰斗冰川。可谓之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一个典型。 1981年夏季期间对冰舌区冰川结构特征、冰川末端和前缘冰碛垅的产生及性质、一定时期的物质平衡、新冰期时形成的终碛垅的形态等进行了观测。绘制出了冰舌区和终碛垅的详细地形图,并研究了岩屑聚积的污化带的详细结构。 对含有污化层的冰川冰进行了氧同位素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这些结果为基础,可以推测污化带为一种剪切面,所含的岩屑系压力融化-再冻结过程中冰下冰碛所携带。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博格达山脉,位于北纬43°10'—44°5'和东经87°40'—91°35'之间,南北两侧分别为吐鲁番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东西两端分别以一个狭长低陷带与巴尔库山和天格尔山交界。山脉长330公里,宽40—70公里,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图1)。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冰川的补给及亚洲大陆腹部的水文特点,进行了在1981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采集的降雨及冰川水样品的氧同位素成分测定。在考察期间,天山气象站(北纬43°06′,东经86°50′.海拔3539米)及博格达峰地区大本营(3640米)每半日降雨同位素(δ~(18)O)的平均值为-10‰~-11‰,变化幅度-1‰到-16‰。日降雨的δ~(18)O平均值随日平均气温的降低而减小。冰川水与雪的δ~(18)O值低于夏季降水的δ~(18)O值。降水与冰川水δ~(18)O值的差异是由于氧同位素的成分与气温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