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沉积和储层特征及综合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东河砂岩是一套海侵初期的沉积产物,东河砂岩不是一个等时沉积体,相当于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沉积,具体沉积时间各地有差异。由于东河砂岩是覆盖广泛的海侵初期沉积,因此具有海侵初期填平补齐的特征,其沉积相决定于海侵的速度、沉积物的供给和海侵前的古地貌。塔北地区受塔北古隆起的阻挡,海水在古隆起周围滞留时间较长,又有较粗粒的物源供给,其沉积产物主要是滨岸海滩沉积;塔中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沉积类型也比较复杂,底部砾岩段有河流相沉积,而块状砂岩段和砂砾岩段有河口湾和滨岸海滩沉积,不同段在成分、分选性和粒级上有较大的差异;而其它低平地区主要是海侵期快速的滨岸和陆架沉积。受沉积因素影响,东河砂岩有效储层的分布具有地域性;除沉积因素外,低的地温梯度和短期的深埋藏是优质储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赵士海 《地下水》2005,27(6):464-465
近年来由于引黄灌区的开发,部分地区忽视了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引黄灌区上游地下水位埋深较浅,而下游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的漏斗区.本文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措施及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游客满意度是衡量旅游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已受到众多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在其热点研究中,有关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及不同游客属性间满意度差异的研究鲜见。选取达古冰川与海螺沟冰川为研究区,通过对游客属性细分,运用模糊多准则决策法(F-MCDM)及引入需求弹性理论对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探讨了提升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达古冰川游客实际满意度总体高于海螺沟冰川,两地均以管理与服务的满意度最高,消费状况与交通的满意度最低。就游客属性的相对满意度而言,两地均呈现男性满意度高于女性,高消费游客满意度高于低消费游客,高忠诚度游客满意度高于低忠诚度游客;两地相对满意度的差异表现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客源地和到访次数方面。相较于达古冰川,海螺沟冰川满意度敏感性更高,同等改进力度下游客满意度的提高更为明显高效,就两地满意度敏感性最高的景观特色而言,达古冰川1%的改善将提升游客满意度0.30%,而海螺沟冰川可提升0.45%;对于不同游客属性的满意度敏感性,两地均以不愿推荐、不愿重游和未达到期望的游客最高。最后依据满意度敏感性分析结果,为两地冰川旅游发展提出了关键属性改进、营销策略创新和旅游产品开发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震场和源地壳形变前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世海 《地震》1995,(3):199-207
文中用实测资料和构造物理学观点论证了华北中、强地震前孕震形变场(断层活动系统)的存在和它的运动学与力学机制,并用有限元法加以检验;讨论了形变场、源前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前兆特征;给出了可操作的剪切破裂指标S(t),用断层滑动速度和剪切应变速度较好地表达了某地的地震破裂危险性;最后,提出了华北形变场活动的长期稳定性和周期性(约12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有效应力强度理论和Henkel孔隙水压力公式为基础,建立了各种类三轴与平面应变试验条件下正常固结饱和粘土的不排水强度公式及相互关系;初步估计了粘土强度随固结增长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体应变观测中的气压干扰机制和排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体应变理论气压干扰模型,通过实际观测资料研究了气压对体应变月变和日变的干扰过程,探讨消除干扰的方法,且和水位资料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Aseismio fault slip and block deformation in Nor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North China, the tectonic fault-block system enables us to use the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DDA) method to simulate the long-term cross-fault survey and other geodetic data related to aseismic tectonic deformation. By the simulation we have found that: (1) Slips on fault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 are generally in agreement with the ENE-WSW tectonic stress field, but the slip pattern of faulting can vary from nearly orthogonal, to pure shear along the strike of the faults, this pattern cannot be explained by simple geometric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ike of the fault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tectonic shortening.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observed at many sites of cross-fault geodetic surveys, and might be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blocks and faults. (2) According to the DDA model, if the average aseismic slip rate along major active faults is at the order of several tenths of millimeter per year as observed by the cross-fault geodetic surveys, the typical strain rate inside a block is at the order of 10–8 year–1 or less, so that the rate of 10–6 year–1, as reported by observations in smaller areas, cannot be the representative deformation rate in this region. (3) Between the slips caused by regional compression and block rotation,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the sense of slip caused by rigid body rotation in two adjacent blocks is opposite to the slip caused by the tectonic compression. But the magnitude of slip resulting from the tectonic compression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due to the block rotation. Thus, in general, the slip pattern on faults as a whole agrees with the sense of tectonic compression in this region. That is to say, the slip caused by regional compression dominates the entire slip budget. (4) Based on (3), some observed slips in contradiction to ENE tectonic stress field may be caused by more localized sources, and have no tectonic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8.
稀有气体是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研究成矿流体来源、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组成及同位素比值是研究天体和地质体来源、成岩机理及各种地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关键,可作为地球化学示踪剂。如何有效地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进行稀有气体同位素样品的提取,是气体同位素研究急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所以气体采样容器和取样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常见的采样容器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并总结了不同采样容器对稀有气体取样的优劣性。常见的气体采集容器包括不锈钢瓶、铜管、玻璃瓶、气体采样袋、注射器等,而稀有气体的采集容器常为不锈钢瓶和铜管等;通过对比表明不锈钢瓶具有耐高温、耐高压、抗强腐蚀、不易燃、不易爆等特点和优越性,在气体样品采集和运输过程中稳定性最好,实验效果也最好;铜管采样效果和密封性好,但操作较为复杂;玻璃采样容器效果次之;石英玻璃瓶虽然操作简便,但是运输保存不便;气体采样袋和注射器的采集和运输储存效果较差。因此建议稀有气体样品采集使用不锈钢瓶和铜管以及钠钙材质的玻璃瓶,不建议将石英材质玻璃容器以及注射器和气袋作为稀有气体的采样工具。该工作可为气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交错带(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是指两个群落或两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度带,具有脆弱、敏感和易变等特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典型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生态交错带逐步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中国地域广阔,地质、气候、植被等生态类型复杂多变,蕴育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和不同规模的多种生态交错带,不仅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广阔空间,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根据我国大尺度下生态交错带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环境特点,构建了以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气候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三位一体"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典型生态交错带进行了划分和空间分布范围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北方森林草原交错带、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荒漠绿洲交错带、西南川滇农林牧交错带和东部海陆交错带的动态变化、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全面认识我国生态交错带自然演变规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隐伏塌陷区域,分析重庆市中梁山地区岩溶塌陷的特征,发现塌陷主要发生在以岩溶裂隙发育为主的松散粉质黏土区域;地震映像法能方便、快速地查清土层的松散状态,而高密度电阻率法通过正演模拟发现只能探测出2~3倍电极距的异常范围,但能反映出岩溶裂隙发育的漏斗形态,即只要能找出岩溶裂隙的大致位置和浅表松散土层的范围就能圈定隐伏塌陷的区域。对中梁山地区某居民点进行野外勘测,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圈定隐伏塌陷区域,其推断结果与钻探资料十分吻合,说明这种隐伏岩溶探测思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