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4篇
综合类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本文根据国内外观测资料及作者所作的某些地震现场调查,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我国大陆强震地形变信息的量级、断层错距比、持续时间、频率范围、形态学特性和动态空间分布作了半定量的统计估计;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当代有关学科对地壳运动研究的成果,用控制论的观点提出了“地震地壳形变大系统”的概念,并论证其信息可能具有区域动态整体特性与多维空间分布。最后,对研究方法和观测技术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秦岭构造带及其两侧的深部构造,利用湖北随县贾家湾的工程爆破布设了四条地震观测剖面。本文分析了长达417公里的贾家湾—鹤峰沙园剖面上的47张地震波记录资料,得到几组首波震相和深层反射震相,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对走时资料进行反演,给出了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综台速度分布和地壳模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4.5公里,平均波速为6.33公里/秒。上地幔顶部的波速为8.02公里/秒。该区地壳为不均匀的多层结构,其中部存在低速层和高速薄层。在距炮点220公里以内,M-面起伏较小,其局部隆起与下凹分别与地表的地堑和地垒相对应,在233公里附近,M-面有一较大的隆起,而在280公里以远,M-面显著变深,它们的位置分别对应地表的长江和仙女山断裂。这表明深部构造与地表的构造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许多前兆观测序列无理论值可循,又受环境因子干扰,因此很难评定质量和识别异常。本文从系统论、控制论出发,用M(t),S(t),η_1(t)和η_2(t)四个状态变量的动态灰箱,拟合并推估观测系统的正常变化。客观地建立评定信息和识别异常的准则与定量标准。 最后处理了若干跨断层地形变和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证实本法能对各台站观测环境和质量作出客观评定;且能更好地排除干扰,提高信息分辩能力,增进异常与地震的对应率;也能为活断层和工程场地烈度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
5.
东台子井水位的突升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艳  高文海 《地震学刊》1989,(4):104-107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华中、华东地区5次人工爆破时164个观测点上的首波P_n的记录资料,对P_n走时经过高程校正后采用时间项法研究该地区莫霍界面的形态。 为了节省计算机内存,提高计算速度和精度,便于在小型机上计算。本文采用了按一定规则形成的特征量数组T(i,j)和矩阵分块求逆的方法。计算得到英霍界面首波的速度v_(pn)=8.005±0.028公里/秒以及164个观测点的时间项a_i。根据本地区M—面反射波的结果。取M—面上覆介质的平均波速v_0=6.25公里/秒。反演得到各点的莫霍界面深度,并且给出该地区莫霍界面等深线轮廓图。由该图可见,区内大别山和我国南北重力梯级带以西,M—面显著变深,分别达到36公里和45公里;而盆地和大湖区,M—面变浅,一般为30公里深。莫霍界面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部沿海往西逐步加深,变化范围为30—45公里,平均深度为33.6公里。  相似文献   
7.
根据观测值的数学物理特性,采用前兆观测系统的“动态灰箱”分析方法,对川西、滇西部份前兆资料的监测能力与预测能力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对单台的预报地震能力与若干台站综合预报地震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提要本文叙述了应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测定近震的震源参数(γ,λ,h和发震时刻T_0)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测定震源深度h的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试探法,利用p—p_n法,利用p_(11)—p法),并给出了在DJS—130机上的突用程序(BASIC语言)。试算表明,本程序稳定可靠,收敛较快,定位精度较高,可供拥有DJS—130,DJS—131机的地震单位在近震定位时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