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利用有机玻璃浸没在盐水中的办法模拟油水分布, 实验研究了不同流体分布下的等效电阻率。结果表明, 电阻率和油水分布的对应关系是非唯一的, 因此, 由井间电磁成像反演油水分布时, 必须寻求电阻率所对应的最可几分布。通过电阻的串、并联理论, 分析了流体分布对电阻率的影响, 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分布情况下的电场, 直观说明等效电阻率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2003年日本北海道8.0级地震次声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长金  唐炼  李相方 《地震》2005,25(1):74-80
利用在北京昌平安装的次声三点阵, 记录了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震的前兆次声波和震后次声波。 实际记录的P-t曲线及波速波向图, 经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其三维动态频谱。 结果表明: ① 强震前2~7天能测到振幅很强、 方向可测的地震前兆次声波。 其频谱特点是: 振幅由弱(10~15 Pa)逐渐加强到(50~80 Pa)或更大; 先为短周期波(10~30 min), 紧跟着长周期波(30~50 min), 然后又出现更长的周期波, 最后长短周期的波一起出现连成一片(2~62 min); ② 地震前兆次声波的产生和记录较容易, 而当地次声波和震中次声波记录和识别比较困难; ③ 若两地的三点阵波向相交, 可预测震中位置。 故地震前兆次声波的测量研究, 有可能发展成为临震预报中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煤层气藏具有低渗透率特点, 这使得其在直井排采前须对产层进行压裂改造,而压裂裂缝参数对井距的确定影响很大,因此研究裂缝长度、导流能力与井距的关系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对比不同裂缝穿透比和导流能力下的煤层气产量与采出程度,探讨裂缝参数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规律;并以煤层气开采15a采出程度达到50%时的井距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压裂效果与井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裂缝越长,导流能力越大,井距就越大-尤其在渗透率较小时,裂缝参数对井距的影响更明显。因此,在确定煤层气藏井距时,由于人工裂缝影响,裂缝方向的井距可适当放大。以我国韩城矿区煤层气区块储层参数为例,在给定优化指标下,宜选择矩形井网(350m×300m),或菱形井网(对角线长度为700m×400m)。   相似文献   
4.
单一煤层的煤层气资源丰度通常都比较低,且各向异性特征显著,为了提高单井产能,常把纵向上彼此邻近、特征相似的多个煤层组合在一起,以合采的方式进行开发。通过理论分析层间差异下的多层合采煤层气井开发动态,并基于韩城地区3号、5号和11号煤储层特征,经过分析该地区煤层气多层合采井的排采实例,对多层合采井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低丰度煤层气藏的开发宜采用多层合采方式进行,但需注意多层合采的时机与顺序、水层倒灌与煤粉产出问题,应在生产过程中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