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化石类群的分类单元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变化是生物宏演化的2个基本方面,而以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关注较少。晚古生代的楔叶类植物易于识别,化石记录丰富,但针对这一类群多样性演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华北板块、华南板块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属、种以及叶片形态编码数据库,对楔叶类植物宏演化历程进行详细研究。中国(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丰富度在晚古生代呈现出不稳定的持续增长,表现为晚泥盆世的初始兴盛、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的缓慢上升、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快速上升;晚二叠世长兴期,总体的属种多样性骤减;每百万年属种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亦有明显降低。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多样性总体上小于华北板块,达到峰值的时间为卡匹敦期—吴家坪期,而华北楔叶类植物的属级多样性在空谷期—沃德期达到峰值。中国楔叶类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的剧烈变化与属种丰富度并不同步,表现为法门期至韦宪期较小,在宾夕法尼亚亚纪达到峰值,随后稍微下降并在二叠纪的大部分时段保持平稳。在晚古生代的叶片形态演化过程中,楔叶类植物的叶面积由小变大、叶片由深裂至不裂、叶尖形状由分裂变为圆形或钝圆、叶轮中的叶从大小相等到大小不等并出现叶镶嵌,这可能与当时植物群落中林下层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晚泥盆世法门期地层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准噶尔沙尔布尔提山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准噶尔-兴安地层区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发育的代表地区,其中和布克河中游东岸(萨尔巴根德山地区)是过去受到广泛关注的和布克河组建组典型地区,但因构造改造强烈,导致和布克河组原剖面的描述出现多种问题,其层序及与洪古勒楞组的关系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意见。经过多年的野外工作,文中建立了萨尔巴根德山地区法门阶的层序,鉴于该地区的层序与布龙果尔剖面基本相似,认为取消和布克河组的名称,而代之统一使用洪古勒楞组是合理的。萨尔巴根德山地区的法门阶地层由洪古勒楞组及黑山头组(下部)组成,其中洪古勒楞组含弓石燕类等腕足动物及“Cyrtoclymenia”、Platyclymenia等菊石,自下而上可划分为5段(均为新名称):(1)萨尔巴段以大套灰岩为特征;(2)龙口段以大套灰绿色砂岩、砾岩、粉砂岩为特征;(3)杜古尔段以泥质灰岩及泥灰岩为特征;(4) 乌兰段以紫红色疙瘩状砂质灰岩、紫红色及灰绿色硅质粉砂岩、硅质泥岩为特征;(5)查斯段以灰色钙质砂岩钙质粉砂岩至砂质灰岩为特征。上覆黑山头组(下部)以深灰色硅质粉砂岩、硅质泥岩、硅质岩、细砂岩、紫红色粉砂质、硅质泥页岩为特征,含腕足类Syringothyris Spirifer腕足动物群及Cymaclymenia等菊石,属泥盆系顶部层位。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描述了一个产自中国滇东南文山地区坡松冲组(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新植物属、种——辐射正理木(Zhenglia radiatagen.etsp.nov.)。这是一个小型草本石松植物。气生枝分化出营养轴和生殖轴,茎轴上叶迹的排列显示出似鳞木的叶序。叶迹可能具有叶舌穴,小型叶由突出和下延的基部和一个全缘的长叶片所组成。生殖轴由螺旋排列的孢子叶组成,它们形成一个紧密的似孢子叶球的结构。每个孢子叶具有侧向的延展和远端的叶片。长卵形的孢子囊近轴面着生在孢子叶上。我们将这个新植物置于原始鳞木目中。考虑到形态的相似性,特别是未分叉的小型叶具有似…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虎林市幅重磁场特征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泽付  薛进  杨恕  吴东国 《世界地质》2004,23(4):397-401
以区域地质资料和物性资料为依据,对黑龙江省虎林市幅重磁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航磁△T异常以及布格异常平面等值线展布特点,对该区的杂乱磁场区、线性磁场区和平稳磁场区进行了相关的地质解释,描述了30条断裂构造带及其重力场特征;结合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等综合资料,按结晶基底起伏形态,将虎林盆地划分为4个隆起、3个凹陷共7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6.
利用重力异常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区域重力资料处理与解释的重要任务.为了精细地划分中国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分界线位置,对三方向小子域滤波进行了改进,探讨了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的合理性.利用小子域及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对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并与欧拉反褶积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在识别平面断裂的应用中具有更好的效果.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小子域和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结果,划分出延续性较好、规模较大的断裂18条.对研究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分区,描述了一、二级异常的分区特点,给出了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格架.黑河-齐齐哈尔-白城等重要构造线平面位置的确定突破了传统的重力异常分区模式,指出东北地区NE向构造具有走滑特征,且走滑距离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琥珀是一类有机宝石,其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日益受到重视.琥珀是植物树脂的化石形式.本文综述了现代的和已绝灭的产树脂植物的种类与地史分布.现代的产树脂植物包括松柏类和诸多被子植物科,现代松柏类如南洋杉科的琥珀最早可追溯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但在白垩纪中期至中新世的地层中更为丰富.始新世以来,热带和亚热带被子植物来源的琥珀开始占优势地位.绝灭的产树脂植物包括繁盛于石炭—二叠纪的科达类和髓木类种子蕨以及石炭纪以来出现并已绝灭的一些松柏类裸子植物.目前已知最早的琥珀产自晚石炭世地层(距今约3.2亿年).琥珀中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为研究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8.
尽管近年来对志留纪—早泥盆世陆生维管植物系统发育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目前对多囊蕨类、莱尼蕨类、工蕨类的界定和类群划分尚有分歧,工蕨类和石松类的姐妹群关系仍有疑问,真叶植物基部类群有待深入研究。志留纪至早泥盆世的维管植物演化可划分为2幕,即前布拉格期序幕阶段和布拉格期爆发阶段。维管植物主要分支在第1幕均处于萌芽状态,仅出现个别先驱型分子;第2幕为维管植物分支爆发式演化的主幕。在布拉格期,规则叶序、孢子叶、似叶球状结构等石松类的典型性状最早显现,真叶植物发生明显的分支分化,大型叶及其同源器官(枝叶复合体)多次独立起源,孢子囊和叶性结构的发育相关性在多个支系中趋同演化出现。古植物地理方面,在东北冈瓦纳区的华南地区,工蕨类以孢子囊螺旋排列的类型为主,真叶植物在布拉格期显示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分异度;在劳俄区,工蕨类中孢子囊成列排列的类型较为丰富,真叶植物的大量出现要晚于华南地区。羊角蕨纲、拟库克逊蕨类、莱尼蕨目的分支演化可能主要发生在南劳俄和西北冈瓦纳等中、高纬度地区。工蕨类、石松类和真叶植物的分支演化和地理辐射可能遵循“走出热带”模式,它们在低纬度地区最早发生分化并快速辐射;维管植物主要分支在布拉格期的爆发式演化,主要是热带植物群革新演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地层中丰富的化石,记录着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演化的重要信息,是追溯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重要实证资料。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学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最具悠久历史的领域。人们在识别了化石的基本特征之后,接下来便是思考其分类位置、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问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有对化石及其地理分布的朴素认识(邓龙华,1976)。古脊椎动物、古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被魏格纳作为其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证据(殷鸿福等,1988)。  相似文献   
10.
根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对维持植物生理活动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极为重要。真蕨类植物的根系以可预测的方式起源于枝,被称为枝生根,通常也被称为不定根。相比于对种子植物根系的广泛研究,对真蕨类植物根系的认识较为薄弱。通过广泛收集各类文献中有关真蕨类根系的信息,以及观察大量化石、现生植物标本,对若干化石及现生真蕨类植物根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综述。在繁盛于中、晚泥盆世的早期真蕨类植物中,密集的枝生根着生于茎轴、或推测的根状茎、或主干膨大的基部上;根系的分枝罕见,若存在,则仅表现为等二歧式分枝;而在真蕨纲冠群植物中,枝生根密集或稀疏,根系呈单轴式分枝,侧根发育,可达2级甚至更多。真蕨类根系统的形态演化可采用“顶枝学说”进行解释: 真蕨类植物的根系具有一定的演化保守性,均为枝生根;早期真蕨类的原始根系可视为不分枝的或偶见二歧式分枝的顶枝束;经历顶枝束的越顶生长,侧根系统在真蕨纲冠群中演化出现。真蕨类根系的构型、形态、解剖结构、生物量分配等信息可在化石记录中得以揭示,这些信息可为探讨植物根系的演化及研究地史时期的植物—土壤系统提供重要依据。最后,简述了这方面研究的1个案例,即北京西山侏罗纪地层中的真蕨类根系化石及根系—土壤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