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rupture behavior in the fault zone is of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seismic risk in northwest Sichuan. A number of ge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s, typical micro topography DGPS measurements and sample dating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extends to the north boundary of Zoige basin, a segment known as the Luocha segment of Tazang fault. In the satellite image, the segment is seen clearly as gray and yellow strips. The earthquake deformation zone mainly features fault scarp, valleys on the slope, offset gullies and terraces, linear distribution of plants, waterfall, fault spring, fault sag pond, and landslide, collapse and talu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rupturing. These phenomena are distributed intermittently along the re-existing fault and form a ~50km-long inverse L-shaped deformation zone. Fault activities caused left-lateral offset of gullies and terraces, with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oncentrated at 5.5m~6m, 18m~23m, 68m~75m, and 200m~220m, respectively. The recent earthquake occurred between 340±30~500±30BP. The macro epicenter is located 5km~7km northwest of Benduo village, with magnitude of MW7.3~7.4, maximum coseismic displacement of 6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5.5m~6m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0.2m~0.5m, being in a proportion of 5∶1~10∶1. Thes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 Tazang fault is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The faul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and was dominated recently by left-lateral movement with a small amount of thrust component under compressive shear stress. This characteristic is similar to the movement in other segments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continental escape" model.  相似文献   
2.
地质雷达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快速发生沉积和侵蚀的地区,断裂附近的古地震遗迹会很快被掩埋。获取这些地区断裂的位置、上断点的埋深和标志层的断距等方面的数据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这些被埋藏的古地震遗迹。以北京平原区正断性质的新夏垫断裂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逆冲性质的六盘山东麓断裂为实验区。通过探测发现,对于断裂两侧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或粉质粘土的新夏垫断裂,地质雷达可精确定位断裂通过的位置,指示上断点的埋深,但无法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对于在T1基座阶地上通过的六盘山东麓断裂,地质雷达不但可以精确定位断裂的位置,而且可以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进而求得断裂两侧基座的断距。  相似文献   
3.
玉树M_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地震,野外地质考察及室内遥感解译表明地震形成反"L"形地表破裂,长约50公里,宏观震中位于郭央烟宋多(33°3′N,96°51′E)。总体上可分为三段,北段与中段间有16km未发现明显地表破裂形迹,中段和南段呈左阶排列,阶区内发育有右阶羽列式破裂。玉树地震最大位移量不小于1.3m,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兼有挤压逆冲活动。玉树断裂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断裂南侧羌塘块体和北侧巴颜喀拉块体差异运动导致了玉树地震的发生。地震复发间隔108~185a。破裂南端与1896年强震破裂之间尚有20余公里未发现破裂,其地震危险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下热尔断裂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边界变形带即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与迭部-白龙江断裂2条剪切断裂之间挤压变形带内,在空间上属于“玛曲空段”范围.经野外考察及遥感资料验证,确定下热尔断裂走向为310°,长度约为20km,运动学特征表现为左旋走滑为主兼少量倾滑分量,沿断裂发育大量断错地貌,水平位移主要分布在3.5~5m,而未发现垂向断错地貌;垂直断裂走向开挖2处探槽,揭示断层切穿晚第四纪地层,被地表沼泽相泥炭层覆盖,结合相关地层年龄资料,初步得出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6.3mm/a.该断裂在几何学与运动学方面与东昆仑断裂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推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属于东昆仑断裂带走滑断裂体系内的一条次级断裂或过渡性断裂.  相似文献   
5.
胡朝忠  杨攀新  熊仁伟 《地震》2012,32(4):140-147
本文在分析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余震特征、 震害分布基础上, 结合区域第四纪地层分布成因特征、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对三维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断层地貌解译分析, 认为此次5.7级地震是北西向永宁断裂正断为主活动的结果。 该断裂在影像上线性延伸, 断层崖发育, 其晚第四纪活动性对建立区域新构造变形模式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最新活动的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 而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重要活动断裂之一。 基于地质考察、 高密度电法探测和钻孔联合剖面, 对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大店段断层活动证据及断层泥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地质考察发现紫红色砂砾岩逆冲到全新世耕植土上方, 两者之间发育断层泥带, 断层泥内含少量角砾岩, 为全新世活动逆断层。 高密度电法探测结果表明断层通过位置电阻率差异明显。 钻孔联合剖面揭露的地层: 全新世耕植土、 全风化砂质泥岩、 强风化砂质泥岩、 碎裂岩、 断层泥带及中风化砂质泥岩。 钻孔K1和K2揭露深灰色断层泥带, 倾向西, 倾角约为74°, 厚度约为13.9 m, 与南侧出露的断层泥带产状相协调。 工作区范围内, 发育多处褶皱、 破碎带和断层泥带, 断层表现为全新世逆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7.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属于“玛曲空区”范围,汶川Ms8.0级地震对该区域造成了应力的加载,但是本区尚未开展古地震方面研究,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通过断错地貌实测、古地震探槽、14C定年等方法,在坡中谷、断塞塘附近位置开挖两处探槽,获得了一些古地震方面的认识.探槽附近微地貌测量结果表明,断错量主要分布在两个范围区间...  相似文献   
8.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 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 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云南龙蟠—乔后断裂剑川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龙蟠—乔后断裂带剑川段晚第四纪以来长期活动,横跨断裂的水系左旋断错量可分为40m、140m、550m、1040m四个等级。经详细考察后选择后菁拉分盆地开挖探槽。探槽揭示了两次M6.5古地震事件:一次发生在10010±40a B.P.之前;另一次发生在6130±40aB.P.和6320±40aB.P.之间。结合前人研究,分析得出剑川盆地全新世以来发生了3次M6.5的地震,发生时间分别为1751年、6230±130aB.P.和10737±468aB.P.,其重复间隔约为5300a。由于1751年剑川6级地震相对于前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偏小,而且其离逝时间较前一次要明显长一些,故本段的地震危险性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汤勇  胡朝忠  田勤俭  王林  杨攀新  熊仁伟 《地震》2014,34(3):117-124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龙蟠乔后断裂带剑川段晚第四纪以来长期活动,横跨断裂的水系左旋断错量可分为40 m、140m、550 m、1040m四个等级。经详细考察.后选择后菁拉分盆地开挖探槽。探槽揭示了两次M>6.5古地震事件:一次发生在10010±40aB.P.之前;另一次发生在6130±40a B. P.和6320±40a B.P. 之间。结合前人研究,分析得出剑川盆地全新世以来发生了3次M>6.5的地震,发生时间分别为1751 年、6230士130a B. P.和10737±468aB.P.,其重复间隔约为5300a。由于1751年剑川6¾级地震相对于前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偏小,而且其离逝时间较前一次要明显长一些,故本段的地震危险性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