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一、引言地球内部温度的分布,控制着地球的发展和演化。地壳内火成岩、变质岩的形成,地热资源及石油、矿产资源的形成,都受地球内部温度控制,其中地壳及上地幔的温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直接通过钻孔内温度、热流的测量来确定地下几十公里深度内的温度分布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是由于钻孔分布的局限性,而且主要由于地形、地下水对浅部数公里深度内地温场的干扰十分严重,往往使其面目皆非,而要完全排除这些干扰又十分困难。作者提出了另一个方法,试图利用地质、地化、地球物理等已有资料,主要是表面的资料来计算深部的温度分布。这个方法已用于浙江、福建等省的地热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1967年8月30日,曾在我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6.8级地震.震中位置是北纬31°.6,东经100°.3。地震发生后,立即进行了现场考察,对该地区的地震发展趋势作出了估计。当时若根据康定一甘孜断裂带所作的蠕变曲线估计,则该地区地震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图  相似文献   
3.
从洋中脊上升的地慢物质带上来的大量热量,使在洋中脊裂谷处的海底热流及温度最高,向海沟逐渐减小.由于热胀冷缩,海底地势在洋中脊处最高.作者根据板块模型由一维运动物体的热传导方程推出裂谷处上升物体的温度分布公式.用此分布公式作为垂直边的边界条件,严格地求解了运动板块的二维运动物体热传导方程.用此方程研究了各参数与观测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公式中的参数值,使计算的理论曲线与实测海底热流一年龄及海底深度一年龄曲线拟合,从而求出了板块的厚度L=97km,地幔上升速度u=3.gmm/a,热膨胀系数a=3.37×10-5/℃及温度分布.该方法克服了在洋中脊处理论热流值趋于无限大的问题,并可以计算出地幔上升流的速度及宽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