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附建式变电站通常会对电气设备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小设备振动及噪声通过结构传播扰民。然而,目前常用的隔振装置系统的自振频率通常位于2~10 Hz之间,与地震动卓越频率相近。因此,这类隔振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无法发挥隔震效果,反而可能会放大地震的作用,导致采用了隔振措施的电气设备更容易受到损坏。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旨在研究不同周期类型的地震动激励下,采用常规隔振方案的电气设备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采用普通隔振装置后,电气设备所受的竖向地震作用响应相较楼板处有不同程度的放大。这一发现对电气设备的抗震设计提出了重要的警示,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隔振装置的选用,以确保设备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振动,降低损坏风险。  相似文献   
2.
温度作用是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有效控制温度作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些年,随着建筑和结构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超长结构和隔震结构。对于超长结构的温度效应有许多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但超长隔震结构的温度效应还研究甚少,温度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内力特点还不甚明晰。对超长剪力墙隔震结构的温度效应进行了探讨,利用有限元软件ETABS建立了结构的隔震模型和非隔震模型。通过对比2种模型在季节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共同作用下的结构变形特点、构件内力和应力大小,分析隔震支座变形量与所在位置关系,发现超长隔震结构较超长非隔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由于约束释放在温度作用下接近自由变形。而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大大减小,得出隔震支座能充分消除结构因温度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保护结构和构件的结论,对超长隔震结构的温度效应控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月13日22时07分(当地时间2月13日23时07分)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发生了MW7.1级地震,震源深度50 km,震中位于北纬37.75度,东经141.75度。此次地震发生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约10周年之际,震中位置亦非常接近。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部分房屋受损,发生严重结构性破坏的结构相对较少。建筑内部的水管泄漏和柜体倾覆,建筑外部的装饰面板和玻璃等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是此次地震的主要建筑震害特征。此外,此次地震没有人员死亡或失踪,仅造成了约180人受伤。非结构的破坏,如柜子倾倒和玻璃破碎是造成人员受伤的重要原因。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高以及居民防灾意识强是此次地震震害轻和人员伤亡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尽管在日本抗震设计规范中已充分注意建筑非结构部件的抗震要求,但仍主要针对与人员生命安全、重大次生灾害直接相关的建筑非结构部件进行抗震计算设计,对大量与财产安全及功能运行相关的部件仅作一般构造性要求,在地震中仍难以避免因非结构部件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建筑功能中断。  相似文献   
4.
5.
6.
位于高烈度区且靠近断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相关抗震设计需要考虑较大的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使得传统、单一的隔震方案难以满足规范的要求。鉴于此,针对西昌市靠近断层的某筒体结构提出了一种叠层橡胶支座加黏滞阻尼器的组合隔震设计方案,即在隔震层布置黏滞阻尼器以控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结构的功能使用要求,将外部框架以及内部核心筒(除去电梯井)在零标高处进行隔震设计,而电梯井则下沉至基础底部加以隔震。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非隔震结构,采取组合隔震设计的框筒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其X、Y向的最大层间剪力分别减小72.37%和79.63%,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35,满足抗震措施降低一度的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其X、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少81.06%和76.38%,隔震橡胶支座的拉压应力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且铅芯橡胶支座与黏滞阻尼器均进入耗能阶段,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进而验证了该组合隔震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