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1.实验场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概述滇西实验场位于北纬24°.5—28°,东经98°.5—101°.5,其面积约80000km~2。在我们进行水化学前兆灵敏组分及灵敏穴位研究的地区主要分布有以下几组构造(图1): (1)北西向构造:这组构造是区内主要活动构造,以红河断裂带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滇西红河断裂带北段布设了5个泉点,开展了砷含量变化的观测研究。通过近三年的观测,发现泉水中砷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地震前泉水中砷含量明显增高。以澜沧7.6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前后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并对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滇西红河断裂带北段布设了5个泉点,开展了砷含量变化的观测研究。通过近三年的观测,发现泉水中砷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地震前泉水中砷含量明显增高。以澜沧7.6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前后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并对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铀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以滇西及甘肃河西两地区部分泉水中铀的动态变化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地下水中铀含量变化与上述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地震前铀含量异常变化是明显的。本文还对地下水中铀含量异常机理及干扰因素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由于泉点所处地球化学球境的差异,铀异常并非普遍存在,只有活性铀在地下水或围岩中含量较高的水点,才适合于进行铀含量的观测。另外,本文还采用对比观测方法,首次对地下水中铀含量异常与氡含量异常之间关系及水氧异常机理作了新的解释,对利用水中铀含量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1982年7月在甘肃永登黄土地层进行的160吨(TNT)爆破的土氡振动效应情况。观测到黄土地区爆破土氡具有显著的振动效应,各观测点出现的变化具有下列五点特征:(1)变化的普遍性;(2)变化形态的相似性;(3)空间展布的不均匀性;(4)时间上的突发性;(5)变化幅度随距离增长的衰减性。文中还对各种变化特征及有关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