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天文学   1篇
  2013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9年8月太阳爆发了一系列的大活动,引起了多种日地空间和地球物理事件。在此期间武汉电离层观象台(30.5°N,114.4°E;磁倾纬度26.4°N)利用垂测仪观测到了明显的电离层扰乱。最低测量频率(f_(min))增高,甚至电离图上回波描迹全部消失,造成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突发Es增强,有时foEs超过仪器测量范围,大于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man函数对非相干散射雷达测得的电子浓度剖面数据进行拟合,然后通过对剖面积分得到100 km到1000 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GPS提供的TEC数据为高度达20200 km的总电子含量,两者之差可近似看成等离子体层的电子含量.本文分别选取太阳活动高年(2000, 2002年)和太阳活动低年(2005,2008年)Millstone Hill台站的静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及其所占GPS TEC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PTEC含量在白天高于夜间,而所占GPS TEC的百分比,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太阳活动高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4~14 TECU (1TECU=1016el/m2) 范围内变化,夜间所占比例可达60%左右.太阳活动低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3~7 TECU范围内变化,所占比例夜间最高可达80%左右.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与前人基于其它观测手段所得结果在变化趋势上一致,在量级上也大致相当.因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所用方法的可靠性.非相干散射雷达能够探测包括F2层峰值以下及以上高度的电子浓度,利用这一设备所观测得到的资料来推算电离层电子含量将比前人基于电离层垂测仪观测资料进行的推算更具真实性,由此得到的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也将更为接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纬Wakkanai站与低纬Okinawa站的垂测数据,得出电离层峰区垂直漂移的频谱结构.结果表明,漂移除具有周期在24h之内的潮汐分量外,低纬站还呈现出值得特别注意的2.1d的周期振荡.作者认为,低纬垂直漂移的振荡行为,主要是电场的波动分量引起;这种波动电场包含潮汐振荡与行星波两日振荡的成分.峰值电子浓度的振荡最直接地是由中性大气温度控制;而峰高的波动起伏,则主要是电场振荡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理论模式研究电离层F1-ledge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个时变电离层理论模式,研究武昌地区(30.5°N,114.4°E)电离层F-ledse现象.表明利用当前关于中性气体和太阳辐射的经验模式,观测到的F-ledge出现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将可基于现有电离层理论加以再现.指出较明显的F-ledge结构同较低的中性原子-分子含量比有直接关系,并同原子-分子成份的过渡高度、背景温度及其垂直分布形态有一定联系.同F-ledge形态相关联的F-F谷,其出现主要是由于亚稳态氧离子参与光化过程,以及电离气体参与具有一定垂直变化的输运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个时变电离层理论模式,研究武昌地区(30.5°N,114.4°E)电离层F_1-ledse现象.表明利用当前关于中性气体和太阳辐射的经验模式,观测到的F_1-ledge出现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将可基于现有电离层理论加以再现.指出较明显的F_1-ledge结构同较低的中性原子-分子含量比有直接关系,并同原子-分子成份的过渡高度、背景温度及其垂直分布形态有一定联系.同F_1-ledge形态相关联的F_1-F_2谷,其出现主要是由于亚稳态氧离子参与光化过程,以及电离气体参与具有一定垂直变化的输运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