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0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深井地震观测是上海台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份,也是大城市进行地震观测的一个手段。本区共7个观测点,全部是深井。郊县是两口深井。观测点密度基本上达到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口观测深井。井深在550—600米范围内。上海台网观测深井自1975年4月始建、1980年9月竣工,现已正式投入使用。1.深井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任何物体的运动,可以用六个自由度来描述,地运动也不例外。除了目前地震观测中感兴趣的沿三个座标轴的平移外,应该还存在着三个绕轴的转动。苏联学者加利津首先提出用地震仪记录地震时的地表倾斜(即绕水平轴的转动),他的想法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3.
祝贺张奕麟教授七十华诞接到中国数字地震和前兆观测技术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组委会通知,将于1997年10月在上海召开学术讨论会,届时正逢张奕麟教授七十寿辰。张老对地震观测技术和全国地震台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和他的友谊始于50年代初。当时我们都在中国著...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佘山台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地震记录台站,1908年增设了一台德制魏歇尔E、Wiechert无定向水平地震仪,从1909年4月13日开始就有地震记录资料,记录清晰,特别适宜于发生在亚洲地区的强震记录。仪器示意图见图1。仪器有两个自由度的无定向摆,置在卡登(Cardan)簧上。仪器的重锤重1200公斤。地震时仪器受到水平力作用,支架与重锤产生相对向运动(利用机械杠杆放大带动阻尼器及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上海地震局地震观测技术研究所分析上海深井地震波监视地方微震应记录地动速度,并提供了在工业大城市为了避免噪声干扰应采用深基岩井观测,认为用同一台短周期地震计(768)同时记录地动位移和地动速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深井观测是地震观测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对工业集中、交通发达的上海市区进行深井观测,提出了进入基岩后50m-100m深度较为合适,得到的地表噪声并不是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而是到一定深度就趋于平稳了.  相似文献   
7.
80岁高龄的苏联著名地震学家、地震仪器和测震专家、数理学博士基尔诺斯教授1905年8月29日生于基洛夫州斯洛波德斯克城的一个医生世家;1923年在哈尔图林市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列宁格勒大学物理数学系;1926年2月被苏联科学院物理数学研究所录用为实习生,随后又被新成立的苏联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录用为实习生,在该研究所作为科技工作者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在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一、地震的基本情况 1984年5月21日23时38分上海市大多数居民从睡梦中被一阵剧烈震动所惊醒。这是由于在南黄海域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中最初连续发生的两次地震引起的。上海市的地震烈度达到了五度。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中国台站临时报告提供的资料,1984年5月21日15时37分50秒(GMT)在北纬32.7°N、东径121.6°E发生了一次震级M_S=5.6的地震,时过1分08秒,即15时38分58.1秒,在同一震中附近,即北纬32.688°N、东径121.5O9°E又发生了一次震级为M_B=5.9、M_S=6.3的地震,震源深度18km。对于这两次地震,美国地震情报  相似文献   
9.
工业大城市的地震观测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采用深井观测技术。美、苏、日等国早在五十年代已经使用,我国自七十年代起先后在京、津、沪地区实施深井观测技术。上海台网有深井9口,一般深度均在550米左右。从实际使用结果看,深井地震仪与同一地方地表地震仪OM B:30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六十年代研制的QZY—Ⅳ触发式强震仪,曾布设在京、津、唐地区和云南省等多震、强震区,得到过一些强震的加速度记录。但把加速度仪放置在一般台站上作连续观测,这则是笔者对强震观测工作的继续和发展。1984年我们研制了台站用加速度计,放在浙江黄湖地震台上。1985年2月15日12点14分南黄海的3.7级地震,仪器记录的波形,成为国内首次在一般台站上得到的连续记录的加速度参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