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ecently, some results have been acquired with the Monte- Carlo statistical experiments in the design of ocean en ginee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nte-Carlo statistical experiments can be widely used in 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of wav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checking the probability model of the long- term wave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 under a typhoon condition and calculating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the ocean platforms.  相似文献   
2.
海洋环境荷载下输液立管的静、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虑管内流动流体和管外海洋环境荷载共同作用 ,建立海洋立管侧向运动微分方程。用Hermite插值函数离散 ,在微机上编写海洋立管静、动力分析程序 ,通过计算分析研究管内流体对立管侧向变形和应力的作用 ;另外 ,探讨管内流体的流动速度和立管顶端的预张力对立管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立管变形和应力均随管内流体流动速度增加而增大 ,同时内流速度的增大会降低立管的固有频率 ,但适当增大立管顶端预张力会抵消内流流速增加引起的固有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西藏古乡沟泥石流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0年地震造成的大规模雪崩、冰崩及崩塌,堵塞古乡沟中游沟道,在降雨、气温及冰雪融水作用下,1953年溃决成特大冰川泥石流,流量达2.86万m~3/s。随着流域内补给物质的转移,古乡沟泥石流的规模、容重、暴发频率可能会减弱。  相似文献   
4.
多重加密格网内插法坐标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CGCS2000坐标系启用后,各地均面临着大批量、多类型、多坐标系成果数据坐标转换的需求,而国家大地坐标系、地心坐标系及独立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属于绝密级别,保密要求高,因此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困难。顾及与参数法坐标转换成果的一致性及数据的安全要求,本文提出了多重加密格网内插坐标转换方法,研制了适用于多种数据格式的二/三维格网坐标转换软件,并将该算法应用于CORS服务,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煤矿地质成图中多边形快速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地质成图中左转算法生成多边形在复杂的二维图形条件下应用效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左转算法的多边形快速选取及自动生成算法,实现了2D图形环境中多边形的快速选取及自动生成。通过在进行多边形选取时的起始点,起始方向的选择和对悬挂点、线进行处理,解决了复杂图形下多边形选取及自动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重复生成、效率低下和搜索回退问题。基于GeoMS3D实现该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逻辑简单、结构清晰,在实际的应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6.
作为大地测量的一种新兴空间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具有全天时、高精度、大范围和速度快的优点,逐渐被应用于多年冻土区地表形变监测中。通过综述多年冻土形变原理及InSAR监测多年冻土形变的应用实例,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区地表年际形变以下沉为主,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地下冰含量的大小是影响年际形变量的主要因素;活动层内土壤含水量影响着地表季节形变量的大小,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年际形变量和季节形变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还表明,不同波长的SAR产品在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不同,下垫面特征对利用InSAR获取地表形变量有较大影响,L波段的SAR数据在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区域有更好的效果。由于InSAR的失相干问题,加之目前还缺少长时间、多类型、高频率的实测形变结果作为验证和标校数据,获取准确且连续的大范围形变数据较为困难。针对目前寒区研究需求,布设野外长期观测站点,建立适用于不同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形变反演算法,构建具有较高精度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形变数据集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一些大地震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初步总结了伴随我国一些大地震前后电离层的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临震前电离层形态扰动异常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次是F层“高点位移”的时空分布异常。它们可能与电离层局部生成不均匀电子“云块”有关,以及与震前地磁场、地电场及地面电学性质有关。进一步观测和研究电离层异常现象将有助于估计强震的大致地区和临震时间。文中还就电离层—地磁场—地震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指出电离层与地震的联系可能是由于地磁场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地断裂众多,岩体破碎,崩塌滑坡遍布,加之是强震带和川西大暴雨中心区,相对高度300—3500m,泥石流形成条件极为充分.泥石流沟汇水面积小,沟床比降陡,主沟长度短.绵竹汉旺后山泥石流综合治理后,可成为一个示例.  相似文献   
9.
INTRODUC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field observatio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in the study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several countries, by using ρ_s method, and valuabl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 first geoelectrical resistivity (ρ_s) observatory for earthquake forecasting established at  相似文献   
10.
Our analysis of the continuous outgoing long wave earth radiation (OLR) indicates anomalous variations prior to a number of medium to large earthquakes. The most recent analysis of OLR is from the M9.0 Sumatra Andaman Islands mega trust event. We compared the reference fields for December 2001 to 2004 and found OLR anomalous values, > 80 W/m2, (2σ) within the epicentral area on Dec 21, 2004, 5 days before the event. We used the NOAA/IR daily (one degree) and monthly (two and half degree) gridded data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glob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the transient local anomalies. The cause of such anomalies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e existence of thermal outgoing radiation as a result of near ground air ionization and latent heat change due to change of air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This phenomenon is hypothesized to be part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tonic stresses, electrochemical and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atmosphere and increasing mid IR flux, all part of a family of electromagnetic (EM) phenomena related to earthquake activity. The time scale of the observed variations is a few weeks before the onset of the seismic event. In comparison with several years of data, the observed time-series preceding the earthquake had unusually high OLR. The OLR anomaly corresponds to a large area of ground coverage and coincides with the main epicentral zo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observations is explored using data from most recent East Asian earthquake swarm of December 2004 and three other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