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连州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8年1月8日粤西北暴雨和雨转雨夹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增强、南支槽东移和切变线南压是该次暴雨形成的主要机制,西南急流提供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东北气流加大了风的垂直切变。强冷空气锋面形成低层冷垫,配合850~700 hPa逆温层,上暖下冷的层结有利于雨转雨夹雪。雨夹雪时零速度线呈反S型,并有零度层亮带和"牛眼"型结构特征。双偏振雷达参量Z_(DR)、K_(DP)能够判别出强回波的降水粒子形态,但不能识别雨转雨夹雪的粒子相态的变化。协相关系数能对融化层进行识别,HCL有助于快速定位降水粒子的相态。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4月21日广东出现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和切变线南压是产生该次飑线的主要机制,高空小槽东移、冷锋南下、切变线南压、高空急流和中低层西南急流是该次飑线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层急流有相交,上干下湿和上冷下暖的垂直结构明显,是该次飑线过程重要的动力和维持机制;850hPa低空急流没有形成是该次飑线过程没有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双偏振雷达参量对冰雹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