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沈军  李军  赵纯青  葛敏 《内陆地震》2003,17(1):66-73
根据在乌鲁木齐市拟建华凌地下停车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对通过乌鲁木齐闹市区的雅玛里克断裂进行了实验性探测。采用了浅层地震探测、地质雷达探测、地形测量和坑探剖面方法,对这些手段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次东亚寒潮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等熵位涡(IPV)图分析了1983年1月3—8日东亚寒潮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在寒潮酝酿阶段,IPV平流过程(特别是东北急流的作用),东北急流与其南面西偏北气流构成的东西向切变线与IPV极大值线相配合,以及西偏北气流沿等熵面的绝热上升冷却,这三者对于对流层中层横槽形成、加强和南下,以及中层冷堆和地面冷高压的加强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用IPV图分析大尺度天气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比较实用,是一种有很大潜力的分析和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3.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相似文献   
4.
用NMC1982~1993年海洋再分析资料集,分析近赤道太平洋(10°S~10°N)海洋上层(0~400m)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揭示,上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比季节变化大。在ENSO年或反ENSO年,由于斜温层深度变化大,斜温层附近的海温异常比海表还大,无论在西太平洋暖水区,还是东太平洋冷水区,斜温层附近温度距平都可达±7°℃以上,而且西太平洋暖水区的最大异常出现在赤道两侧4°~9°区域。  相似文献   
5.
1.引言高层和低层等熵位涡(IPV)距平的相互作用,对斜压不稳定和温带气旋的形成提供了一种简明的描述(Hoskins等,1985).最近,这种提法作为背风坡气旋产生的一种似乎可信的理由,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如,Mattocks和Bleck,1986).但是,这种机制能否成立还需由理论的和观测的依据所证实.这里,用戈达德大气实验室(GLA)的资  相似文献   
6.
1.引言瑞典在数值天气预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有长期的历史。开端可回顾到四十年代,当时C.G.罗斯贝教授对大气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的近似理论和在斯德哥尔摩建立国际气象研究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这个研究所建立了一个气象专家小组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1951年该所  相似文献   
7.
1978年10月份寒潮前后的正压能量转换与季节过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仇永炎  赵其庚 《气象学报》1983,41(2):159-166
以1978年10月下旬东亚寒潮为例,研究寒潮前后一段时期的波谱域正压能量转换关系的变化。发现这次寒潮前后正压能量关系发生了突变。具体表现在:(1)盛行波动由长波转变为超长波;(2)正压能量转换关系由以长波段为主转变为以超长波为主;(3)2波,从作为其他波的动能源来看,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些突变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印度洋偶极子中海洋环流异常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其庚 《大气科学》2003,27(3):317-329
用高分辨率印度洋-太平洋区域海洋环流模式(IPOM)模拟研究印度洋偶极子(IOD)过程.用观测的1990年~1999年热带海表风应力强迫IPOM,模拟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两次(1994年和1997年)IOD过程中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模拟的海洋环流过程,揭示出IOD过程中海洋环流异常的物理图像.发现在IOD事件时,东赤道印度洋上层出现强的向西(负)的距平流窄带,此距平流在赤道两侧向外辐散,且具有向西传的海洋Rossby波特征.IOD位相时在沿赤道的垂直剖面上,存在一个明显的距平环流圈:表层为强的向西距平流;下面为向东的补偿流;80°E以东存在着明显的涌升流,构成垂直环流圈的上升支;其下沉支主要在55°E以西的西印度洋.同时在热带东印度洋赤道两侧各有一个垂直的经向距平环流圈,其共同的上升支在赤道附近.在反IOD位相时,洋流距平分布与IOD位相截然相反,但洋流距平的绝对值较小.由上述距平洋流分布的特征发现,IOD过程中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东冷西暖)现象,可从水平和垂直海流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异常涌升流和沉降流的出现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26-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召开了水文气象安全问题(对于极端气候变化社会学预测和适应性)国际会议。根据WMO报告指出,在全球各种灾害中,水文气象灾害约占总灾害的85%。因此,研究全球及各个地区水文气象灾害安全问题就成为各国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会议的中心是围绕极端气候  相似文献   
10.
非洲联盟成立后在诸多方面引领并切实推动了非洲科技一体化的进程,但对其科技合作成果至今尚无量化测评。基于2002至2019年WoS核心合集收录的54个非洲国家科研论文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负二项回归分析法,刻画非洲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究邻近性对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拓扑结构上,非洲各国科研合作论文产出数量差异巨大,合作网络有较高的凝聚性和较好的通达性,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特征;(2)空间结构上,三大中心性指标空间差异明显,强度中心性表现出“一枝独秀”的空间格局,中间中心性呈连续块状分布,而度中心性分布则相对均匀;(3)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间的科研势差构成了非洲各国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的驱动力,经济势差、教育势差易于构成国家间科研合作壁垒。文化邻近性、社会邻近性替代了语言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成为非洲国家寻求合作伙伴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