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高频VLBI观测揭示出河外射电源在pc或者亚pc尺度上大都有核-喷流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对平谱致密射电源中毫角秒尺度的子源,能以相当高的概率观测到它的视超光速现象。多频观测可监测到一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特别在射电激变源中这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与宽带内(从光学到γ射线)的爆发相关。且得到的一些源的核区谱指数分布,为确认源的VLBI核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对遗传算法交叉、变异后结果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并在将进化过程分段的基础上,提出1种新的混沌遗传算法。该算法利用混沌运动的遍历性择优产生初始群体,对每一轮遗传操作所得到的部分当前最优个体进行变尺度混沌搜索。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优化效率,并能求得全局最优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常见蓝子鱼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强  刘静 《海洋科学》2006,30(9):16-22
对中国沿海常见蓝子鱼科鱼类的外部形态、呼吸器官、感觉器官、消化器官、骨骼系统等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种蓝子鱼在体形、鳃耙、耳石、肝脏、牙齿、头骨等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种间差异较小,从而推断本科鱼类分化较缓慢。  相似文献   
4.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 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 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此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日本学者Masuda等(1984)总结了日本沿岸鳚亚目鱼类有86属212种,菲律宾已知有36属80余种(Herre,1953)。中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适合于鳚亚目鱼类栖息的生境相当广泛,种类也相当丰富。作者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标本和文献资料,经初步分析得出中国海区现有鳚亚目鱼类33属78种。  相似文献   
5.
将传统SBR的曝气和沉淀过程在时间上进行分段,在不同段数厌氧、好氧、缺氧状态交替运行条件下,考查了分段式SBR工艺的运行情况,并与传统SBR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传统SBR、二段式SBR和三段式SBR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三段式SBR对COD、NH+-N、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7.33%、96.63%、99.76%;二段式SBR对COD、NH4^+-N、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6.98%、93.45%、98.63%;传统SBR对COD、NH4^+-N、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5.87%、88.47%、98.15%,由此可见分段式SBR较传统SBR对有机物、NH4^+-N和总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构造、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前人研究主要揭示了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事件,缺乏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次林错花岗岩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覆盖了整个新生代时期,为探索该区域新生代早期的剥露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该岩体新生代早期冷却事件是岩浆冷却单一作用的结果,还是受快速剥蚀作用的影响,目前仍然存疑,需要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已有的岩石地化和年代学数据,对次林错花岗岩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和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研究。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表明次林错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介于647~705℃之间,属低温花岗岩。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结果显示岩体侵位时的最小围岩温度为160~120℃,对应深度约为3. 7~5. 0 km。结合锆石和磷灰石(U- Th)/He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该岩体在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67~40 Ma)经历了一期剥蚀量至少为2 km的快速剥蚀事件。已发表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快速剥露事件可能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存在的构造剥蚀事件,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与印亚板块的初始碰撞可能是触发此次大规模区域剥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压旋喷桩桩周土摩阻力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旋喷桩的单桩静载试验,探讨了桩周土摩阻力作用的情况,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了两个结论,为旋喷桩基础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仁芳  刘静 《气象科学》2004,24(4):483-487
利用1998~2000年3~11月长江上游六大流域逐日降水实况和MAPS、T106(T213)、欧洲中心等数值产品资料,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等级预报模型。并于2002年6~9月进行了业务试验。  相似文献   
9.
10.
日益增加的空间碎片已严重威胁到各国航天器的运行安全。根据在编低轨空间碎片轨道分布和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台址特点,分析昆仑站监测低轨空间碎片效能,结果表明昆仑站低轨空间碎片过境频次高、可观测时间长、极昼期间也可监测大尺寸空间碎片,对比中低纬度台址有显著优势。利用昆仑站CSTAR望远镜数据,针对其CCD图像中空间碎片图像拖长的特点,采用图像相减和霍夫变换方法,有效提取出空间碎片目标。与已有的空间碎片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72 h连续观测时间内,有效口径仅100 mm、视场为20 deg~2的单台CSTAR望远镜能观测到80%面积大于1 m~2的低轨空间碎片,证实了昆仑站在低轨空间碎片监测方面的高效能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