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溧阳县东陵一带古地震遗迹分布于溧阳一庙西NNE向断裂以东与埝头—茶亭近东西向断裂相交汇处的古沙河谷地一带(图1),自沙河水库开始,逶迤向东,在长达十多公里范围内,于东陵、杨家边、浩联、田家山、高窑、载北、少武山、鲁里、堠山、洋渚一线的沙坑内见到地震断层、地层扰动、涌沙等现象。东陵处于低山丘陵与平原的交接部位,古地震遗迹则分布于东陵以东的平原区近东西向的古沙河谷处,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滑坡成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气象传媒的现状分析,找出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气象传媒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气象新闻的前期准备工作与制作技巧进行分析,找出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气象新闻工作者的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气象科普动画片,使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气象科学.  相似文献   
5.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新的环境和新的经济建设任务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隆安县扶贫工作实际,查找当前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当前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重点狠抓任务以及分析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在扶贫工作中的运用,为今后的气象服务融入扶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古代文史典籍中搜寻、勾沉和分析有关地震事件的记载,无疑是历史地震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因之,研究时应当运用古籍学中的校雠、版本、目录等学术方法,同时亦参考历史地理学和必要的文字训诂工作。特别值得注意到的是,对于古史的著述体例要作慎密分析。汉代以后的史书中将地震与山崩皆归于“五行志”的灾异篇。之所以分列,并非由于山崩的非地震成因,恰相反之,凡属地震性山崩皆“不书震”而是为了“举重”,亦即强调其震害之酷烈。运用上述古籍学与历史学方法,笔者从“后汉书”及“三国志、“晋书”诸史书中勾沉出古丹阳郡境内以溧阳为中心的两次大震例,一是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七月,再是三国时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的两次地震性山崩,并以此试拟其震级大于6级,且有蕴震-发震的时序特征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