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62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菏泽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震、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砂土液化、土地盐渍化及地氟病等,其发育与分布受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以及气象、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就其分布、危害、致灾原因等做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工养鲍业的迅猛发展,陆上工厂化养鲍也在全国沿海各地普遍兴起,为了深入地研究生态系养殖,进一步提高工厂化养鲍设施的利用率和人工养鲍的经济效益,我们在筏式网笼鲍参混养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于1990年,在石岛捕捞公司的工厂化养鲍槽中进行皱纹盘鲍和刺参混养的试验研究,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58批次的人工育苗试验,总结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池、育苗的环境条件、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及投喂方法、育苗水质管理及生产中的操作方法等;讨论了如何解决开口饵料问题和出现3个危险期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4.
海南九孔鲍养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我国皱纹盘鲍苗种及成体发生大规模死亡以来 ,北方鲍鱼产量一直处于低谷阶段 ,鲍鱼人工育苗及养殖严重受阻 ;1996年开始增产 ,但速度缓慢 ,生产极不稳定。南方福建东山一带 ,目前发生鲍鱼大规模死亡现象 ,并有向南方拓展之势 ,如广东湛江、汕头、汕尾也发生鲍鱼大规模死亡现象。海南省政府决定 ,今后几年内全省计划大力发展鲍类养殖 ,全省计划几年内发展网箱养鲍10×105箱 ,许多企业大力开展工厂化养鲍。本文针对海南养殖九孔鲍的独特特点 ,从养殖模式及养成技术的操作和管理 ,以及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一简要的…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部署在重要成矿区带的1:5万区域矿产调查在全国陆续展开,这对提高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要求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高精度地面磁测、自然重砂测量和遥感异常提取。本文以甘青交界的浪力克一牛头山一带1:5万区域矿产调查中水系沉积物测量实际资料为依据,探讨了浪力克铜矿区及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认为Cu、Pb、Zn、Au、Ag异常分布与含铜火山岩系分布一致,异常规模显示该矿外围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东秦岭中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及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汉奎 《地层学杂志》1996,20(3):165-174
东秦岭中部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分布较广,化石较丰富,尤其是腕足类,分为寺岗组、石燕河组、刘家坡组和张湾组。曾庆銮等(1993)根据腕足类及其群落的更替,把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归於早志留世,因而引起较大争论。本文据岩性将寺岗组和石燕河组分别改称为石燕河组下段和上段,并据腕足类化石认为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应归於晚奥陶世、张湾组为早志留世;另据上述地层生物群落的特征及群落的更替,认为从石燕河组到刘家坡组,以及刘家坡组至张湾组恰好反映了全球冰期引起的晚奥陶世海退和早志留世冰期结束引起的海侵,故本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宜划在刘家坡组和张湾组之间。  相似文献   
8.
It has long been debated that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belongs to the North China or Yangtze craton. In recent years, eastern China has been suggested, based on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hanerozoic ore and Mesozoic granitoid K-feldspar (revealing the crust Pb) in combination with Meso-Cenozoic basalts (revealing the mantle Pb), being divided into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b isotopic provinces, where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Yangtze craton are characterized by more radiogenic Pb. In this sense, previous researchers suggested that the pro-EW-trending Dabie crogenic belt with less radiogenic Pb in the crust was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is paper, however, the Late Cretaceous basalt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are characterized by some more radiogenic Pb (206Pb/204Pb=17.936−18.349,207Pb/204Pb=15.500−15.688,208Pb/204Pb=38.399−38.775) and a unique U-Th-Pb trace element system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Yangtze craton, showing that the Mesozoic mantle is of the Yangtze type. In addition, the decouple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were considerably derived from their rheological inhomogeneity, implying a complicated evolutio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The study wa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794043) and the Open Laboratory of Constitution, Interac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Crust-Mantle System, China.  相似文献   
9.
10.
结合江门市GIS工程建设中采用Epscan2.1进行地形图扫描矢量化的具体实践,对矢量化数据处理的几个突出问题作了阐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