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问题,是探讨它的动力原因和运动方式。本文将整个地球看成是由本体(指不包括表面液态水的地球主体部分)及水体(指大洋液态水)两个独立的组成部分相结合构成的。整个地球(包括本体及水体在内)具有总质心。而本体及水体两部分都分别具有各自的质心,本文中称它们为“次级质心”。根据空间质点系质心原有的运动状态不能随意改变的原理,我们提出一种看法,认为地球总质心的原有运动状态是不能任意改变的,而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动力是由地球本体及大洋水体两部分的次级质心复位运动所产生的,并因此而决定了地壳的运动方式。这一看法不一定成熟,它能否更合理地解释地壳构造运动的复杂现象问题,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3.
温差能驱动的水下滑翔器设计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论文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温差能驱动的水下滑翔器,并对它做了水域实验研究。文章讨论了温差能驱动的滑翔器运动机理及其在垂直剖面的运动分析,得到稳态运动的参数解。结合能够把水域温差能转变为机械能的热机设计以及滑翔器的主要机械结构和控制硬件系统设计,完成了滑翔器的初步设计与开发。滑翔器在千岛湖进行了水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此水下滑翔器完全能够利用温差能实现预定的滑翔运动。  相似文献   
4.
张家峁井田内小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民 《地下水》2008,30(1):32-33
陕北张家峁井田内现有30个正在生产的小煤矿,通过对井田内泉点的调查,与以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小煤矿采矿对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资料,认为留西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沙三上亚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分别对应于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绘制了每个沉积阶段的沉积相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形成的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近东西向展布的砂体形态相互配置,加之良好的油源供给,为后期成藏创造了条件。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与沉积中期发育的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油藏发育条件。总结了该区隐蔽油藏成藏的4种模式,确定留西地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野外数据采集参数对分辨率的影响,对资料处理过程中静校正、反褶积、速度分析、Q补偿及谱白化等几个重要模块原理进行分析,指出在高速岩层中数据采集,应采用小药量激发,小道距,小排列,全三维,不组合、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高密度多点采集,能够充分保护有效地质信息的高频成份,在更大范围内满足高分辨地震勘探的要求。资料处理过程中,在保证同相叠加和高信噪比的前提下,采用提高分辨率的模块以弥补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的高频成份。实践证明通过高保真、宽频带数据采集和高信噪比前提下的高分辨率数据处理,完全能够为矿井采掘提供高精度地震勘探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平顶山矿工路路面改造工程中,使用GX-2型及RD-4000型地下管线探测仪探测地下管网布设情况。根据地下管线种类、管线布设方位、埋置深度、探测难度大小进行了多次试验,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电磁探测技术与方法:利用直连法提高被测管线中的交变电流,压制邻近平行管线和地下介质中的异常反映;在多管并存、且间距较小的情况下,应选择“梯度法”对磁场水平分量垂直梯度ΔHx进行观测,以得到最大清晰异常;另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诸如压制旁侧管线法、选择发射法、偏移感应法、动源发射法等发射方式,保证目标管线中有较强异常呈现。在管线密集区,应尽可能地降低工作频率,以减小旁侧管线中产生的二次电流及二次磁场;为防止信噪比下降,可适当减小收发距,以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2002年5月辽宁一次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天气图、传真图和雷达、探空、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东北冷涡形势下引发的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及冰雹成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2001年入夏以来辽宁多次暴雨及大暴雨过程 ,通过对同期天气环流背景及流场分布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高空特定形势场、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冷涡、台风是出现多雨时段、暴雨及大暴雨的重要环流背景 ;暖式切变线、多种急流辐合上升是产生暴雨及大暴雨的重要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10.
对气象信息网络中常见的故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常见故障的诊断及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