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概述了生态型用地的概念,分析了生态型用地用途管制的必要性和途径,结合醴陵市生态型用地的现状,找到其用途管制的重点,归纳了针对生态型用地用途管制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USLE的红壤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测定、遥感(RS)技术、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水库上游光河桥小流域为例,计算出了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各单项因子值,对该流域水土流失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介于0.14~0.42 t·hm2.h.hm-2.MJ-1.mm-1之间,平均为0.27 t·hm2.h.hm-2.MJ-1,mm-1,属于中等可侵蚀性土壤;土壤侵蚀模数在0 ~3 817 t·hm-2·a-1之间,平均侵蚀模数为78 t.hm-2.a-1,处于强度侵蚀等级,流域的土壤侵蚀量达到292 266 t·a-1.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湘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规模、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等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2004年和2009年2个时段不同海拔高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在地形低缓处集聚;从2004年到2009年,北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了168.7hm2;5年来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增长了5.57%;在空间形态上,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2009年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0.031、0.189,农村居民点越来越破碎;在空间分布上,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平均最邻近距离缩短了13.29%,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生态型用地的概念,分析了生态型用地用途管制的必要性和途径,结合醴陵市生态型用地的现状,找到其用途管制的重点,归纳了针对生态型用地用途管制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延河流域信息发布系统是利用先进的Web开发技术和GIS功能组件设计实现的一套具有地图浏览、空间查询分析和专题图绘制等功能的WebGIS应用系统,系统实现了空间信息和GIS应用模型的网络部分共享的协同工作,从而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调查、监测、管理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工作的技术水平,为延河流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国有建设用地年度供需平衡的预测方法,文章以武冈市为例,在供给潜力分析中采用对新增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与批而未供用地综合分析的方法,得到武冈市2012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潜力为175.28hm2;在需求预测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灰色模型法以及分类项目累加法进行对比,其结果以分类项目累加法更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有建设用地的实际需要,能够实现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7.
红壤丘岗缓坡地水资源状况与管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红壤丘岗缓坡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就整个区域而言,降雨总量能基本满足坡地农业开发的需求。然而,由于结壤区降雨的时空分配不均,土壤结构性差、保水能力弱,季节性干旱缺水将阻碍坡地农业的开发利用。以蓄水引水工程建设为基础,生态节技术与农艺栽培措施相结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持蓄水能力,实施农林草复合经营,提高坡地径流水的积蓄循环利用率,是降低红壤丘岗区季节性干旱危害,促进坡地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8.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插值方法进行土壤属性的空间预测是土壤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土壤发生学相关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的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则少有研究。该文以成土母质多样的湖南省石门县为例,基于GS+、ArcGIS和Matlab,结合成土母质信息的克里格(PMK)插值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PMK法较好地解决了因成土母质间速效钾含量差异给预测带来的误差,预测精度较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格(OK)法分别提高了21.68%、16.43%;PMK法制作的空间预测图中速效钾分布突变而非渐变,较IDW、OK预测结果接近研究区实际情况,进而证明在成土母质较为复杂的地区,PMK法适合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和养分转换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模拟施肥进步和灌溉模式的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施肥制度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4.5 kg/kg,而NP或NPK配施养分总的产量效应分别为8.8 kg/kg和8.0 kg/kg;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56.8%,在有机物料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到80.1%;化肥应用的进步可使水稻产量增长62.5%或通过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38.4%,有机无机肥配合水稻产量增长80.1%,或通过施肥达到的产量中有机无机肥配合所占的份额为44.4%。本区双季稻年灌溉需水量为5838 m3/hm2,年变异C.V = 8.3%。晚稻灌溉占全年的71%,7~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占全年灌溉量的68%。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生物量3.67 kg/m3,精谷量1.48 kg/m3。常规管理田间水分分配为:蒸散占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它环境耗水 (维持) 占1/5。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比例过高。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双季稻生产的灌溉,以早稻保持水层灌溉,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