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岸海水中,由于陆地河流的输送、大气中尘埃的降落、风浪作用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原因而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气泡多于远海海水。当这些颗粒很小时,它们可以在水中长时间悬浮并随着海水一起运动,从而成为声波在水中传播时的良好散射体。清净海中,仍有微小气泡和密度运动速度等的不均匀,也会使声波散射。因而,应用声学多普勒原理的传感器可以直接测得散射体或海水的运动速度。传感器的外形不会影响原有流场特性。泥沙和生物在传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 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3.
提出研究遥感立体像对的压缩问题。主要讨论了左右影像的视差补偿和辐射补偿。针对遥感立体像对视差分布不均以及左右影像存在辐射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补偿的遥感立体像对压缩算法。该算法以左片为基准图像,采用自适应视差估计计算出右片的视差矢量,结合辐射校正和重叠块视差补偿技术得到平滑的右片的预测图像,以右片减去预测图像得到残差图像,然后采用小波压缩算法对残差图像进行压缩。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显著提高遥感立体像对的压缩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矿山污染治理概况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矿山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原则、程序和常用的方法.详细地介绍了矿山污染治理经济效益分析的两种主要方法,即比较分析法和费用收益分析法,并就如何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的结合统一问题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民乐盆地三条活动断层断层泥内石英颗粒表面的显微构造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根据这些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对该区莺落峡等断层的滑动性质和断层活动的相对年代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下的新看法:莺落峡断层的中段为粘滑段,东西两段为蠕滑段,古震源在该断层的黑河口一带,发生的时代大致在晚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茨湖断层具有最新活动特征,粘滑标志明显。另外清水沟老断层在全新世时也有新活动。  相似文献   
6.
陈有龙  何君锐 《广西气象》2005,26(A01):58-60
介绍一种利用C++Builder6.0语言设计,采用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适用于市、县级的气候资料管理与综合应用系统。系统通过调用地面测报AO或D文件和MICAPS系统的热带气旋数据文件可实现历史气象资料的查询、热带气旋路径显示、统计、图形处理、气候评价等。系统充分利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设计界面美观,使用方便。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充性。  相似文献   
7.
我队在缺乏小合金的情况下,用5×5×10,65°磨角和6×6×15,65°磨角的合金镶焊成仿阶梯式钻头(如图1),试用这种仿阶梯式钻头钻进以来已有一个  相似文献   
8.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geological history during the Paleozoic time. depoaitional esvironment, the evolution of organisms, the content of organic substan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oil-generatlng strata, various indicators concerning oil generation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in terms of Organic substance composition, the alkane and isopronoid in saturated hydrocarbon, characteristic functional group of the aromatic hydrocarbon and its structure,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free radical concentration in asphaltene as well as carbon isotop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During the Later Paleozoic, the mud stone of the two oil-generating depressions of the Ponhsi Group o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and the black mud stone and limestone were secondary in importance. (2) Both the Ordovicoan Machiakou limestone and the shale of grapholithic facies are main oil (gas) generating strata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The Changhsia Group of the middle Cambrian system may also be oil-generatlng but is of little consequence. (3) Oil and gas formation in the Upper and. Lower Paleozoic groups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evolutionary stages. In the Upper Paleozoic group the petroleum formed is a kind of light oil, and large quantities of natural gas had been formed from the coal-bearing Taiyuan and Shansi Groups as a result of metamorphism. In response to the a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es over the prolonged geological period, oil sad gas formation in the lower Paleozoie group corresponds to a more advanced evolutionary stage, during which the generation of natural gas is the dominant process in comparation with oil condensation. Therefore the lower Paleozoic group is believed to be more promising for gas prospecting.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该区11个M_s≥3.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求得该区主压应力轴的平均方向为北东75°,平均仰角为17°。结合地形变资料和深部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为对象,采用能反映地形结构特征的地球资源卫星获取的DEM数据作为主要控制,按地形-植被条件(或土地利用)一致性原则,首先对年均降雨量、地形坡度、土壤抗蚀力以及植被覆盖等水土流失主控因子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建立的水土流失遥感解译标志,按多层逐步判别归类方法,圈定水土流失图斑。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水土流失调查,具有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适合于区域性调查与编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